军旅话剧的源头之声
http://www.cflac.org.cn  2007-04-06  作者:肖云儒  来源:《人民日报》
 

在许多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中,话剧《天籁》令人耳目一新。这部话剧使观众对长征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也可以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了长征,塑造了长征不同于众的新形象。我们见到的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大多是对政治军事斗争、路线斗争的正面展示,对领导长征的决策集体的高层展示,对跋山涉水、草根果腹以及一次次浴血战斗的悲壮展示。在这样的展示中伸延情节、塑造人物、宣叙感情,给观众以震撼、以感染。《天籁》则躲开对长征题材的正面强攻,而是侧切巧击,从一个少见的角度展示了长征的新形象。

这个戏,以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的前身、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剧社的史实为蓝本,对一支活跃在长征路上的文艺宣传队的生活,作了立体的展开。这里有由战斗部队调过来的“大老粗”干部,像协理员田福贵,有从莫斯科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像社长朱开琪,有在战斗中负伤而双目失明却不愿去后方、硬在宣传队留下来的李树槐,有从虐待中逃出来的童养媳周月儿,也有为找回自己媳妇而来到剧社的王来德。他们都是最普通的战士,带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从社会底层走到长征的队伍里来。他们在宣传队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展开了第一线红军的日常生活,当高层决策者的形象被普通的宣传战士的群象所替代,我们感到了新意。

这里有冲突和冲突的化解,有矛盾和矛盾的升华,但剧中人面临的不再是红军要不要往前走又怎样往前走的争论和斗争。当描写长征的作品那惯有的一个接一个的战斗场面和一次又一次政治军事路线的争论,被《天籁》中鲜活的生命碰撞、青春跃动和爱情波澜所替代,我们感到了新意。

戏剧故事的展开,是用从莫斯科带回的留声机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来串联。当那些人所熟知的、几乎已经成为长征戏剧影视音乐符号的《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香》等等民歌,被现代留声机和西洋交响乐所替代,整个戏的风格虽然是严峻悲壮,依然是铜琵铁琶唱大江,却明朗、流畅,还时时将轻灵、温情、风趣糅于其中,像是悲壮历程中一湾潺潺流水,我们也感到了新意。

这个戏写活了好几个人物。朱开琪是长征题材中罕有的知识分子形象,她和田福贵作为全剧主人公,工作关系中的激烈争论和感情关系的悄然进展反向共进,自然而有风趣。他们在争执中袒露自身、相知对方,越争执,越互补,越靠近。两人关系的发展层次清晰,又保留了感情的复杂性。月儿的形象也很感人。她用自己由童养媳到女战士的经历,动员俘虏入伍;和前夫王来德断绝关系之后,仍然热情帮助教育他成长,都给人深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