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然专访:60年舞台人生 百年话剧回眸
http://www.cflac.org.cn   2007-04-02   作者:   来源:《沈阳日报》
 
人民表演艺术家李默然

恰逢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活动启动,记者与人民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相约,面对记者,他表达了一个老艺术家对话剧的深厚感情及殷切希望,抒发了一个八旬老人与中国话剧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忧患意识,其心拳拳,其意切切,其爱浓浓,其言涓涓——

走近李默然的家,只见楼侧满墙的爬山虎枯黄一片,虽然春雨春风春阳未到,但人们依然可以想像那曾经的青绿翠绿苍绿……3月的最后一天,在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活动启动之际,记者与“人民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相约、回顾、畅想。

未见李默然,记者满脑子全是邓世昌的影子。要知道,很多观众都是看《甲午风云》长大的,正是通过这部浩气长存的影片,李默然用他那敦厚伟岸的外形,刚毅深沉的气质,以及纯熟而富于激情的演技,使这个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耸立在新中国银幕上。尤其是邓世昌遭到贬斥后弹拨琵琶曲“十面埋伏”抒发胸臆的深沉悲愤,回肠荡气,至今令人激动不已!中国话剧百年诞辰到来之际,当年的“邓大人”该是怎样的心潮澎湃,又该有着何等的兴奋与畅想?

话剧艺术

李默然的魅力之旅——

在李默然的家里,记者坐北朝南,老人在记者的注视下稳步从半跃式的上层走下来,高大的身影挡住了仅有的从窗外挤进屋内的光线,他步向记者,伸出大手,很温暖。

让记者有些意外,这位80岁的老人,比当然英武的“邓大人”苍老了许多,但,一种“气”还在,一种“势”仍存。这位老人所具有的魅力超越时空,超出了人们的想像,让记者感到内心的激荡和震憾。

李默然穿着随意,棕色的毛衫,毛裤,色泽柔和,让人感到一种柔软包围着这位老人。没有老花镜,没有老龄带来的迟缓,就是在摄影记者快门声的不断“干扰”下,老人一副镇定与坦然使来访者感到一种大家的气度,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老人谈起中国话剧的历史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气呵成,更让人意外和钦佩的是,很多抽象的数据,无数生涩的词汇,大量新潮的概念,他都逐一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这就是人们记忆中的“邓大人”,这就是虽然现在远离了舞台和银幕,但大家仍然想念和关注的李默然。握手、落座、注视、倾听、交谈,与李默然相见,是一次真正感受老艺术家魅力之旅。

李默然语录:你是沈阳日报的,啊,好。好的报纸就应该有文化底蕴。

从艺60年

李默然的话剧人生——

1996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李默然“人民表演艺术家”称号。谈起话剧,他的话如滔滔江水,不断不休。最让记者感到震惊的,就是他的这样一段话:“中国话剧100年,我赶上60年。”

用他的话来讲,“1947年参加工作,到今年正是一个甲子。”60年的舞台生涯之后,身为中国剧协名誉主席的李默然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有数的几位大师级表演艺术家之一。戏剧大师曹禺曾经这样评价李默然:“很少有人能像李默然那样保持这样永远的艺术青春。50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活动。从24岁时的库烈聘,到33岁时的邓世昌,从52岁时的李健,到59岁时的李尔,直到66岁时的贾泽,他走过了一条不间断的持续探索的艺术道路,为人民群众留下了一连串闪耀着生命灵光的人物形象。”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李默然向记者诉说着话剧百年的沧桑巨变,从话剧这个当初的舶来品到如今变成有着中国特色的艺术品种,记者感悟到李默然这个为中国话剧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老人,在用一生的精力耕耘着艺术,同时也在传播着艺术,正是由于他的付出,使人们对话剧有了更多的认知和肯定。

李默然语录:经过100年发展,中国话剧在神州大地360多个剧种中站稳脚跟,有很多经验,征途艰辛,坎坷很多。

强调“三同”

李默然的鼓与呼——

作为一个话剧艺术家,李默然除了具有与中国话剧同呼吸共患难的意识外,在话剧百年到来之际,他还总结出中国话剧在未来百年不可丢弃的“三同”。

与中华民族同心。李默然对记者说,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话剧引进中国时,首先切近、紧贴民族的呼声。“纵观世界戏剧的发展史,还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戏剧如同中国话剧一样,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中国的话剧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的伟大贡献……”

与时代同步。越来越激动起来的李默然呼唤,希望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听从时代的召唤。“话剧能及时、迅速、形象、深刻地反映时代的面貌,这就要求话剧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长期积累素材。”

与观众共同创造。李默然有些骄傲地说,这一点是影视作品无法比拟的。“影视千百次放映,千百次重复;而话剧千百次演出,却可以千百次创造。话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演出中,不断地修正、完善,使之达到艺术顶峰。”

李默然语录:话剧能生根发芽,主要靠什么?争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才使其保持了艺术的魅力。

饱含深情

李默然眼中的辽艺——

谈起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李默然面露少有的激动:“中国话剧百年华诞,辽艺也走过了53年的话剧历程,年过半百了。”他的神态,似一个父亲看着一个儿子成长,然后欣慰着。

关于辽艺,李默然介绍了很多。辽艺不但是辽宁的骄傲,同时也由于它的优秀为中国话剧带来了荣光。辽艺建院以来,先后上演了古今中外剧目300多个,演出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报春花》、《高山下的花环》、《爱洒人间》、《父亲》、《凌河影人》、《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话剧艺术作品优秀代表剧目在辽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家。进入九十年代,辽艺曾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文华大奖”、“曹禺戏剧金奖”、“中国艺术节大奖”;演职员的文华奖、梅花奖、二度梅、金狮奖、振兴奖、白玉兰奖以及全国各类戏剧比赛金银铜奖。尤其是《父亲》、《凌河影人》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李默然语录:一批造诣深、影响大、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赞赏的艺术家在这里辛勤耕耘,一批青年艺术骨干在这片艺术的肥田沃土上茁长成长,我为自己是辽艺人感到自豪。

痴爱与牵挂

李默然心中的愿望——

本来是一次关于话剧的采访,但无论是记者还是李默然本人都感到被勾起的东西很多。李默然回忆起了自己来沈阳的时候年仅20岁,那是沈阳解放的第二天。一转眼,59年过去了。在沈阳的59年里,这位饱含激情的北方汉子已经从一名热血青年变得满头银丝,不变的是他对话剧的痴爱和一份为中国话剧心存忧患的牵挂。

这份牵挂是来自于文化演出市场的一些走向,“走向有些错位,把人民币放在首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话剧要健康发展,千万不要走向误区。”这份牵挂还源于少数人的坚守,“能不能采访一下沈阳话剧团的团长曲永吉。他放弃了很多挣大钱的机会,坚守着话剧,精神难能可贵。”这份牵挂还来自于个别媒体的误导,“媒体千万不要把观众和话剧引入误区。观众也是分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话剧还是要追求真善美。”这份牵挂更来自于一位老话剧人对话剧的厚望,“只要能把观众放在心上,把现实生活放在心上,话剧的未来会前程似锦。”

李默然语录:文艺作品有娱乐功能,但审美功能、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更重要。文化绝不仅是娱乐,娱乐不能没有文化!

采访结束了,李默然应记者之邀为本报“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大型策划题写了栏目名,八个大字,铁划银钩,苍劲有力,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艺如其人,字亦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