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在与时代的结合中走过百年(06)
http://www.cflac.org.cn   2007-03-30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六、抗日战争的生力军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救亡斗争中,成熟起来的话剧利用其短平快的艺术特点,在动员民众、鼓动抗战、振奋人心、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斗争武器。抗战前期救亡戏剧在全国普遍兴起,各种形式灵活的独幕剧、活报剧、快板剧、街头剧都被用来表现现实的抗战内容。一部最具鼓动力的独幕剧是《放下你的鞭子》:父女二人从日寇占领的东北沦陷区逃亡到关内,流落街头卖唱。女儿不愿唱,父亲举鞭欲打,观众中一位青年高喊“放下你的鞭子!”父女二人转而向观众泣诉亡国奴的悲惨命运。这类剧目的演出总能取得荡人血气、激励群情的效果。

1937年由阳翰笙、洪深、田汉等在武汉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号召全国戏剧人为抗战而奋斗。在沦陷了的上海,在重庆、桂林等抗战斗争的大后方,话剧演出蓬勃开展。著名的中华剧艺社、上海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和众多的话剧社团,演出了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阳翰笙的《塞上风云》、《天国春秋》,郭沫若的《屈原》、《虎符》,于伶的《夜上海》、《七月流火》,宋之的的《雾重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阿英的《李闯王》,田汉的《丽人行》,曹禺的《北京人》等众多优秀作品,成为抗战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在这些剧作的舞台演出中,涌现了金山、赵丹、白杨、舒绣文、秦怡、张瑞芳、石挥、蓝马、刘露、孙浩然等众多知名表演艺术家。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到达延安,陕北抗日根据地从此成为红色戏剧的故乡。列宁剧社、工农剧社、抗大文工团等众多剧团,创作和上演了大量剧目,每次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演出,观众一定是人山人海。与此同时,晋察冀根据地拥有抗敌剧社、战斗剧社、冲锋剧社、七月剧社等20多个专业剧团,以后扩展为晋冀鲁豫根据地,部队和农村剧团有200多个。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面向大众,一场群众性戏剧运动从此展开。当时冀中冀西农村剧团已达3200多个,群众演剧活动如火如荼。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进步的话剧社团又奔赴各个战场,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