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在与时代的结合中走过百年(01)
http://www.cflac.org.cn   2007-03-30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黑奴吁天录》海报

中国话剧首先是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清末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改良图存呼声撼动着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根基。以戊戌变法为标记,催化民智的需求呼唤着社会价值与人生观念的变革,导致了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新剧”的创建。1907年春柳社和春阳社在东京和上海先后上演的《黑奴吁天录》,成为中国带有改良痕迹的“新剧”的先驱和模本。春阳社继而编演了《爱国血》、《革命家庭》、《社会阶级》、《秋瑾》、《徐锡麟》等许多带有鼓动性的时事新戏,受到广泛欢迎。在其影响下,一时“新剧”运动蓬勃兴起,众多的戏剧团体如进化团、新剧同志会、上海戏剧联合会、醒世新剧团等开始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长沙、开封、广州、香港等地频繁演出,“新剧”如新星爆发一般在瞬间耀亮了黑暗中国的天空。

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更深入思考,从而导致了一场强悍的新文化运动。在戏剧领域,激进的新文化派提倡用真正的西方话剧而不是改良新剧取代中国戏曲。他们认为,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和表现性使之不能在舞台上毫发毕现地反映人生和社会,改良新剧也由于受到都市商业资本的腐蚀堕落为糜烂色情之物,因而一并遭到新文化派的唾弃。

为了贯彻自己的理论主张,新文化的先锋们一方面大力鼓吹并推动对西方戏剧的翻译工作――据统计全国在短短20年间就译介了欧美剧本约180种;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地模仿西方剧本样式进行创作,例如胡适模仿易卜生《玩偶之家》写了《终身大事》一剧,陈绵创作了《人力车夫》一剧,而一批话剧运动的中坚人物,像郭沫若、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汪优游、李健吾、成仿吾等人,都先后开始了他们的话剧创作。他们的作品被全国的剧社四处上演,影响力迅速扩大。众多的欧美戏剧、继而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话剧在舞台上演,又有北大教授宋春舫等人从理论上对西方话剧不遗余力的推介,极大地推动了话剧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