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文化的力量——访中国文联全委、澳门日报社社长李鹏翥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22    作者:冉茂金 余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鹏翥先生除了任澳门日报社社长之外,还担任很多很重要的社会职务,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勋章和奖状提名委员会委员、澳门乐团顾问委员会委员、澳门基金会信托委员会委员、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副理事长、澳门科技大学校董、中国文联全委、澳门笔会会长、澳门出版协会会长、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澳门永乐戏院执行董事等角色……这众多职务正是这位集报人、社会活动家、作家等身份于一身、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的长者的立体写照。多年来,这位长者一直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的参与者、观察者、推动者。

    记者:不管是报人身份还是您担任的其他社会职务,您都是澳门社会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您的角度来看,澳门回归10年来在文化上有什么新气象?

    李鹏翥:回归10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证明着“一国两制”的科学性,澳门回归时市民的很多疑虑现在都消除了。近期我们报道了有关方面开展的澳门市民对生活满意度调查,大家对现状很满意,对“一国两制”充满信心。

    回归之前,我担任过当时澳门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那时候也对文化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回归之后我担任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做文化政策顾问,当然也就深刻感受到回归10年来的巨大发展。以音乐为例,回归之前,澳门也有一些乐团,但是规模比较小,演出场次也不多。回归以后,澳门的乐团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且更加规范。每年一次的澳门国际音乐节的演出持续一个月左右,澳门乐团、澳门中乐团与国际知名乐团同台献艺,政府对此也有补贴,演出票价大家都能承受,对于学生和残疾人更有优惠,这些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现在澳门每年的艺术节、舞蹈表演、音乐比赛、各种展览非常多,或是官方的,或是民间的,或是国际性,或是本地文艺社团的原创作品,这个小小城市每个星期总有几场或十几场演出和展览。澳门是社团社会,文艺社团很多,比如曲艺社团登记注册的就有两百多个,其中几十个曲艺社团差不多每星期都有几场演出。现在澳门的书画发展非常好,也出了一些成绩。澳门的艺术教育也正在逐渐走上专业化,文化局下面的演艺学院(相当于内地的中专)的院长和舞蹈学校校长,都是从国外进修或是从上海聘请来的。澳门理工学院在高等艺术教育方面也作了很好的探索,为澳门艺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文化产业也开始起步。澳门日报社成立了一个文化传媒集团,我们也搞剧院、书店、出版。就文化活动的数量来说,回归10年来的澳门呈现出了飞速发展、活力旺盛的景象。

    记者:您是澳门笔会(作家组织)的会长,澳门的文学创作情况怎样?

    李鹏翥:在民间层面上,我们很重视推动创作出版,特别是关注对年轻一代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们成立过文学营,跟澳门基金会合作举办澳门文学奖,邀请内地和港台的文学界权威人士来澳门进行交流,有时候也组织比赛之类的创作活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涌现出一批一批年轻的文学人才,回归10年来,他们正变成推动澳门文学活动的一股中坚力量。近年来出版的几本小说很不错,包括我们报社副总编辑廖子清的《奥戈的故事》。这本小说获得了澳门的文学奖,后来被法国引进出了法文版。几年前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周时,廖子清还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前去参加了相关活动。现在这篇小说已经被她自己改编为电影剧本,并已经拍摄、上映了。

    澳门文学界的局限是大家都是在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大部头的有分量的作品还得一步一步来。我们也初步培养了一批比较成熟的能写长篇小说的中青年作家,希望他们将来能写出更多更好的反映澳门现实的作品。

    记者:澳门笔会现在有多大的规模?

    李鹏翥:会员不算多,就一百多个,队伍比较稳定。澳门的文艺社团都是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士组成的纯民间社团,澳门笔会也是一样的。我们没有专职的作家,通过每年一本的《澳门笔会》,把大家的作品汇聚起来。澳门从事文化工作的都是业余的,他们不求名利,纯粹是因兴趣而行动,所以澳门文坛充满着清新、和谐的气氛。比较不足的是这几年文学评论发展的步子还比较慢。

    记者:一提到澳门,大家会立即想到娱乐业,往往并不清楚澳门的文化面貌,您觉得澳门文化有怎样的特点?作为一个资深的报人,您所领导的《澳门日报》有着怎样的文化理念?

    李鹏翥:澳门文艺的发展主要受人口限制,澳门只有30多平方公里,50多万人,游客虽然很多,但其中很多人不一定是来看展览、演出的。所以澳门的文艺活动要打出品牌。现在澳门的很多文化机构也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澳门艺术博物馆的许多活动就是和国内外的顶尖博物院、美术馆合作,质量很高。每逢这类展览举办的时候,内地、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书画界人士都纷纷前来看展览。

    《澳门日报》是澳门文学的重要阵地,在澳门这个商业氛围浓厚的社会,纯文学发表的阵地不是很多,但我们一直坚持在做自己的文艺副刊,其中的《镜海》、《新园地》以及澳门硕果仅存的小说版面,都在不断就自身存在的价值究竟如何,应该做怎样的坚持进行探索。现在《澳门日报》的办报理念要注重经济效益,但我们历经辛苦改革创新,就是希望办一张有品位的报纸。作为一份报纸,要实现它的社会功能,传递信息,为澳门“一国两制”的实践服务,为特别行政区政府向前发展服务,为社会繁荣稳定作贡献,其中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同时,报纸也应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全世界的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落脚。我们的办报方针比较强调这方面,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比较注重做好这方面的服务。而且,这样做能为澳门的文艺活动鼓起劲来。我们把公众及社会各方面对文艺活动的反应迅速传递出去,肯定成绩,指出有待提高的方面,推动艺术工作者改善自己。

    我们除了新闻报道之外,也尽量开拓为文艺社团服务的渠道。集团的书店、出版都是为这方面服务的。过去的文学作品没有出路,现在我们创造了条件,并且有了一定的积累,几年来出版了两三百部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戏剧都有。

    记者:随着澳门经济实力的提升,现在不少人也在思索澳门产业的多元化,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您既是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会高参,也是文化产业践行者,您怎么看待澳门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

    李鹏翥:就发展澳门的文化产业曾有过很多讨论,也组织过澳门的文化委员到深圳、上海等地去考察过。现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推动澳门社会的均衡发展、提升澳门的文化品格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产业,我们要踏踏实实的,不能急于求成。产业的多元化也不是一下子能做起来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民间的努力。我们需要慢慢地走出一条路来,《澳门日报》也是努力了50年,才积累了现在的资金和人才,我们现在已经建了新的大厦,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业务。

    记者:澳门报业整体情况怎样?

    李鹏翥:总体来讲,澳门的9份中文日报,都是爱国的,愿意为祖国的发展鼓劲,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发展鼓劲。在澳门整个的报业规模中,《澳门日报》占了80%以上。我经常给同事们讲,其实我们并不是很强,而是竞争者还没壮大。我们每年都要不断挑战自己,因为对手弱而我们自己睡大觉就糟糕了。现在我们得跟香港和内地的报业比,在追赶中增强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