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界深情追忆王世襄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11    作者:云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难忘六十六年前,古建班门习调研。草莽丛中探古墓,旋螺殿里测飞檐。陪都共赴护国宝,学社辛勤复会刊。老友魂兮巴蜀望,巴山蜀水笑开颜。”手拿收录有王世襄1933年测绘、考证四川南溪李庄宋墓文章手迹的《中国营造学社会刊》,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回忆起当年与王世襄在中国营造学社同学共事之岁月,深情朗读了这首即席之作,他说:“我应该是与王世襄认识最久的,我想以这首诗来表达我对世襄兄的怀念。”

    12月8日,多位文博界专家学者、王世襄家属及至亲好友汇聚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中央文史博物馆馆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举办追思会。享年95岁的王世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1月28日在北京去世,根据其生前愿望,没有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也未设灵堂,人们就以这种追思会的形式来回忆老友、感念恩师、体悟长者。

    追思会上,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转达了中央领导对王世襄先生逝世的沉痛哀悼和对家属的亲切慰问。

    陈进玉高度评价了王世襄先生的一生。他说,王世襄是我国著名文物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书画、雕塑、金石、建筑等,并独辟蹊径,深入研究鲜有人关注的家具、髹漆、竹刻、鸽文化等,为此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他还提到了王世襄先生用2003年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最高荣誉奖的10万欧元奖金捐建福建武夷山市中荷友好小学的事情,如今学校已颇具规模。“无法得息恩人在,只有追思作还情,我们一定将王老这种热心教育、回报社会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来到会场的该校校长李小勇动情地说。

    追思会现场树立的蓝色背板上一张老人谈笑风生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他与文博事业割舍不断的世纪之缘。“与那些在规整的文化学术阵营以为人师表的身份捍卫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统的大师们不同,王世襄先生多是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在民间默默领受着习俗与文化,并奉献出独特的文化业绩。”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王世襄先生酷爱收藏,一生藏宝无数,如何将这些藏品展示于博物馆为更多人共飨,一直是他的心愿。他晚年还曾多次与我探讨将其所藏文物捐献给国家,可惜意愿未竟,先生已溘然而逝,殊为憾事。但我们仍希望有机会达成先生遗愿。”30岁时与王世襄先生开始交往的收藏家马未都说,95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漫长的一生,历经时代变迁,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人们对文物的关注度从低到高,对收藏事业也从漠视到热爱,这里面包含了文物工作者们非常多的努力,王世襄先生就是其中一员,且功不可没。

    与会者在深切缅怀王世襄先生跨时代文化业绩的同时,对其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也感悟颇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从他与王世襄先生交往的点滴事例谈起,“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独到研究带动了古典家具这个行业的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的每一部书,都将很高的学术性和鉴赏性结合起来,而这正是其受人爱戴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怀念王世襄先生的精神。”中共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表示,除他本身学兼中西的深厚学术根底和大量开创性成果外,最值得钦敬和学习之处是他执着、敬业、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最关键处尤在他虽身处逆境近30年,仍能自强不息、坚持研究工作的坚毅精神。

    丰富的人生阅历、研究的雅俗兼备,令王世襄先生拥有了别具一格的广博学养和乐在其中的为学之道。古典文学编辑和古籍整理专家程毅中说,王老的多才多艺来自实践和思考的结合。他爱好明式家具,不仅能鉴定能收藏,还能修理,能拆卸了再装起来。在其他各个领域也都是如此。他玩物而得志,格物而致知,努力加兴趣,做成了许多绝学。王世襄之子王敦煌也追忆了与父亲在一起“玩”时的往事,并说:“如果要追思,就记着他是个特别爱玩、会玩、玩起来特别投入的杂家。玩即是学,学即是玩,这就是父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