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江:西藏是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29    作者:赵昆 段泽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9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西藏伟大的历史跨越和辉煌成就,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的活动之一,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筹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将于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同时出版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大型画集。在举国共庆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推出一个大型的集中表现以新西藏为主题的美术展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这又会对少数民族美术题材的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就此,我们专访了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

    记者:做一个以西藏为主题的专题展览,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的?举办这个展览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吴长江:“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是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孙志均、谢继胜等教授于2008年5月与中国美协协商共同举办的一个专题画展,该展览于2008年6月在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集中了部分西藏主题的作品,在西藏主题美术研究上有所准备和拓展。2008年秋季,中国美协联合几个主办单位将酝酿已久的“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览”立项,并成立了项目组。从作品回顾整理、展览创作、文献搜集等各个方面开始布置筹备。

    今年3月中旬,“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座谈会在中国美协会议室举行。中国美协邀请了在京的一些著名理论家和画家,就“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览”的有关事宜进行了探讨。邵大箴、潘世勋、刘曦林、殷双喜、杭间、谢继胜、尚辉等就展览的学术定位、展览的构架和规模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基本确定了展览的学术方位。

    不少专家学者表示,西藏主题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传统。如何解释这一实践的艺术传统,这不仅是一种学术的探究,也是在当代需要我们不断面对的问题。藏族同胞历来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创作和展示以西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是为了使中国美术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记者: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以西藏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数量可观,并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中国美协在做展览前期准备时是如何甄选作品,又是如何发动当代美术家创作新时期的反映西藏新变化的美术作品呢?

    吴长江:今年4月,我带领中国美协展览项目组有关人员,开始探访老艺术家,对西藏主题绘画作品情况进行调研。前后访问侯一民先生、董希文先生的女儿董一沙等。同时,中国美协展览项目组开始进行画家访谈。前后走访和访谈潘世勋、邵晶坤、康东、赵友萍、张丽、尼玛泽仁、赵瑞英、时宜、于月川、朱理存、马振声等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遗孀或子女郑闻慧、叶明明、萧慧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展览项目组电话访问的李焕民、徐匡、张方震、其加达瓦、韩书力、魏传义、李少言子女、牛文之子牛小文等京外长期从事西藏题材创作的艺术家及其子女。在这期间,令人遗憾的是,著名的版画家牛文先生因病去世,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展览,牛文住院期间嘱咐儿子牛小文把自己一些珍贵的具有史料价值印刷品无偿地赠给中国美协,展现了一位老艺术家坦荡无私的胸怀。

    与此同时,展览创作动员会也于2009年4月在北京举办。中国美协邀请在京的一批著名画家,如潘世勋、孙景波、杜滋龄、李翔、史国良、艾轩、毕建勋、王沂光等,还邀请“大路”画会、解放军的艺术机构的画家代表,进行大规模的创作动员。此次创作动员会以中国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为创作方向,其中包括4个主题,以“雪域天路”、“日光新城”、“希望金山”为创作核心,以开阔的视野描绘新西藏60年在工业、农业、文化、交通等各个领域建设的辉煌成就,展现社会主义的西藏日新月异和美丽繁荣的现代风貌。展览项目组还以邀请信的方式,与全国各地的一些长期从事西藏题材创作的艺术家进行了沟通和探讨,并请他们创作新作参加展览。项目组和西藏本地画家取得联系,西藏画家热情地为展览提供大量作品。

    记者:目前,展览的架构是否已经清晰,主要分为哪几个部分?前期,这些宝贵的采访资料是否会结集出版,这对西藏美术创作的专题学术研究会有哪些帮助?

    吴长江:今年4月中旬,中国美协召开会议,基本确定展览架构。“灵感高原—西藏主题美术作品展”共分为回顾、特邀和个案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回顾部分,集中展示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在内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以西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第二部分为特邀作品部分,中国美协将邀请一批著名画家描绘新世纪的西藏,描绘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的巨大变化和新生活的画卷,与历史回顾部分形成对照;第三部分为个案部分,这一部分将着重选择在西藏题材历史创作过程中,给予新中国美术重大影响的美术家为个案研究,如董希文、吴作人、叶浅予等。

    至于画册出版,从展览刚刚立项时,中国美协展览项目组就开始了展览和画集作品征集、遴选和拍照。经历了60年的岁月更迭,西藏题材美术已经蔚然成形,积累了大量作品。展览项目组对于艺术成就较高的,在现代中国艺术史有过定论的美术家,如叶浅予、吴作人、董希文、黄胄等,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整理和拍照。叶浅予在甘南夏河地区的速写作品尤其珍贵,中国美协特别委托叶明明女士借出了叶浅予捐给国家部分博物馆的在夏河的珍贵速写,给这次展览增添了一份精彩。同时,项目组还关注了一些较早进藏的画家,收集了军报的画家康东,版画家艾炎和于月川等人早期进藏作品。

    本次“灵感高原”展览出版的画集也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其中包括藏传佛教美术、中国画、油画、版画和其它(连环画、水彩粉画和雕塑),共5篇;图片收录部分则包括了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21世纪中国西藏主题的美术作品,梳理选择了西藏主题美术60多年创作的精品,既有对这一题材的美术传统的关照,也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延续。这一部分集研究和文献于一体,基本按照展览的体例安排,但由于篇幅限制,个案部分没有收纳于内。当代部分除了特邀画家作品以外,还收录了正在举办的“第11届全国美展”中优秀的西藏主题美术作品。第三部分是展览项目组搜集资料编写的年表。年表上溯到1941年,记录张大千、孙宗慰、吴作人等画家的西行艺术活动,从吸收敦煌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到发现西部以及西藏的独特魅力,从此引发了数代画家不断的前往西藏进行写生采风。年表延续到2009年,记录了画家正在进行的采风写生活动。年表以翔实的文献和图片作为辅证,许多照片和资料是第一次披露。“灵感高原”画集年表记录60多年来西藏主题美术的发轫、曲折发展和蓬勃壮大以及当代繁荣发展的历程。

    展览文献全部文字稿在8月完成,中央美院教授罗世平担任了总审稿人,中央美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宋晓霞担任了校稿人,对各个画种的论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审校。这些对20世纪中国美术家对西藏题材的主题创作进行系统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记者:西藏题材作品展的推出对中国少数民族美术题材的创作和学术研究有何意义?

    吴长江:西藏主题提供的不仅是绘画的对象,还是艺术价值、生活方式和社会态度的选择。我们项目组更愿意以一种与当代中国美术问题相联系的精神来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西藏主题。我们相信,在当代情境中它们有可能被转化为一个针对当代美术自身的反思与展望的资源。

    至于谈到由西藏题材扩展开来看少数民族的美术创作,我们认为如何把握人与时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不仅是西藏主题美术在当代情境下遭遇的挑战,也是当代中国美术的关键问题所在。重新整理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西藏主题美术的资源,会有许多发现。最让美术家印象深刻的是,青藏高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巨大吸引力和藏族同胞的顽强、进取精神,这些给予美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从上世纪40年代吴作人的康藏写生,到60年代董希文的重走长征路,再到改革开放后大批美术家到青藏高原搜集素材、写生、现场即兴创作,有些艺术家几十次进藏写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在那里生活的人民,表现他们的自信、朴实和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因为此情此景打动了美术家,激发了创作的灵感,更重要的是,在表现每一个对象的时候对美术家本身而言都是其灵魂的一场洗礼。这些无论对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还是当代美术创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他们的艺术触及了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的精神内核,而如何观照人与时代是美术家永远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