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道路
http://www.cflac.org.cn    2009-09-28    作者:边发吉 周大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杂技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一门最具世界性的艺术。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杂技大国。当代中国杂技积蓄了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文艺创作的丰富经验,绽放着似锦的繁花,结出了丰收的硕果。

    新中国杂技发展三个阶段

    当代中国杂技是在世界杂技艺术发展最为迅速、空前繁荣的情势下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并在世界杂坛上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民族文化精神支撑了当代中国杂技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共生的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共同成就了当代中国杂技的独特品质。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当代中国杂技始终紧紧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前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17年当代中国杂技的开端及初步繁荣

    当代中国杂技是在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国家文艺管理部门的直接指导下,从“改人、改戏、改制”起步的。通过对旧艺人的改造、旧节目的推陈出新和旧管理制度的改革,杂技及杂技艺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被组织起来的一些分散的、较有影响的旧杂技班子基础上,诞生了第一批国营杂技团体,它们与民营团体和业余杂技活动一起,共同创造了这一时期杂技艺术的初步繁荣。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一些从旧社会传下来的残忍、恐怖、庸俗、丑陋的杂技节目如《油锤贯顶》、《吊辫子》、《蛇穿七窍》、《生吞五毒》以及打嘴巴、拧鼻涕、放屁冒烟等,被许多杂技艺人自动停演。同时,大部分传统节目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创作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点的杂技节目成为这个时期杂技艺术的发展方向,如整理加工后的《大武术》、《小武术》、《椅子顶》、《杂拌子》、《晃板》、《抖空竹》、《钻地圈》、《流星》、《耍花坛》、《柔术》、《车技》、《皮条》、《口技》、《魔术》、《古彩戏法》等等,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在保留大篷、撂地等多种传统演出方式的同时,杂技登上了正规舞台。节目中进一步突出表演技巧,追求技巧和表演形式的出新,并加入舞美、灯光、服装、化妆、伴奏等,成为上世纪50年代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杂技界曾成功地举办了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全军文艺会演和第一次全国杂技艺术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活动。舞台杂技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当代杂技艺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国际马戏界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中国杂技重人体技巧、精雕细刻、技艺并茂等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杂技和杂技艺人的新面貌也被摄制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广场杂技表演》(1955)、《中国杂技艺术》(1956)、《杂技里的秘密》(1957)、《欢天喜地》(1959)、《马戏团的新节目》(1960)、《魔术师的奇遇》(1962)、《飞刀华》(1963)等等。武汉杂技团著名杂技艺术家夏菊花的《顶碗》、中国杂技团金淑勤的《叠椅倒立》、重庆杂技团的《平衡造型》、中国杂技团的《钻圈》等,都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成为那一个时期的中国杂技艺术的杰出代表。夏菊花等杂技艺术家还有幸多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到1966年期间,我国有20多个杂技团体出访了60多个国家,有8个亚欧国家杂技团来访,加强了中外杂技艺术交流,并把新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影响传播到整个世界。

    然而,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些“左”的做法也给杂技创作带来了不良影响。一大批密切配合政治运动、表现形式上牵强附会的杂技节目,如把《爬竿》改为《玉米升天》,把《走钢丝》改为《走总路线》,《车技》改为《人民公社邮递员》,以及出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一心向党》、《捣毁战略村》、《女空降兵》、《星星之火》等,使杂技的创作和演出活动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文革”时期遭受的重创

    “文革”时期的中国杂技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大多数杂技团体停止了所有业务活动,一大批杂技节目遭到禁演,杂技艺术家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随之出现的一股创作演出“革命杂技”之风,将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杂技创作演出的政治化、情节化的创作倾向推向极端。出现了一台台“突出政治的演出”,如:《敌后武工队》、《大海航行靠舵手》、《英雄的红卫兵诞生》、《迎着风浪前进》、《炮打司令部》、《一月革命的风暴》、《将革命进行到底》、《葵花向阳》、《夺权》等此类杂技节目上百个。

    20世纪70年代初,杂技艺术出现了转机。一些地方重建了杂技团体,演员恢复了练功和演出,恢复了部分传统的杂技表现形式。与此同时,杂技艺术被安排在许多重大外事活动中演出,代表国家形象频频亮相。此间,中国杂技出访了五大洲。

    “文革”后期至70年代中期,杂技艺术随着全国文艺形势的好转进一步回升。一批杂技新人迅速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76年的全国杂技调演,汇集了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军队和铁路系统33个团队的2333人,82个品种的440个节目,组成32个晚会,分4轮演出。其规模之大,创作演出队伍之年轻,节目内容之丰富,演出场次和观众之多,都是空前的。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繁荣景象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杂技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特别是中国文化部曲杂皮木处(现为文化部音乐舞蹈杂技处)恢复建制以来,对积极指导、推动、发展我国杂技艺术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直接领导下,中国杂技的创作、演出、教育、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1年10月28日中国杂技艺术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杂技家协会成立,为团结、带动和凝聚中国杂技艺术家,为促进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扩大中国杂技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1年,中国杂技再度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和赛场。此后,中国杂技每年在各大国际杂技赛场上频频获得金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迎来了新时期中国杂技全面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杂技编导艺术繁兴,中国杂技从此告别了单一的竞技、单纯的技巧模式以及“文革”时期那种形式与内容不相符的表演模式,开始进入以技巧为核心,集姊妹艺术于一体的新型的综合艺术模式。出现了一大批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好听、好看、好玩并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主题晚会和单个节目,推动着中国杂技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新中国杂技的特色与成就

    当代中国杂技的发展繁荣充分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作思维开放,节目品种繁多,精品层出不穷。

    今天,杂技艺术家以较前辈更加通达的艺术态度、更加全面的艺术素养和国际化艺术品位投入创作。杂技主题晚会《金色的东南风》(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天幻》(沈阳杂技团)、《快乐魔方》(雅林腾龙魔术团)、《故乡》(河北杂技团)、《天缘》(河北杂技团)、《中华魂》(中国杂技团)、《今夜星光灿烂》(战士杂技团)等优秀作品相继涌现,并以它们独特的创新思维、艺术内涵和精湛的技巧引领新时期中国杂技的潮流。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以杂技与经典芭蕾舞剧的巧妙融合,开创了一种杂技芭蕾的新形式。这些杂技艺术精品的创作历程,代表着当代中国杂技的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当代中国杂技在创意、技巧、编排、道具、表演、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许多方面开掘,完全改变了传统杂技的创作演出模式,走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层面,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现代娱乐形式。

    (二)赛场市场并荣,观演形式多样,审美品位提升。

    当代杂技艺术始终保持了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色,无论是在大型杂技场馆、一般演出剧场,还是在大篷、广场、酒店、公园、游乐场所等,都可以见到适于环境的不同式样、不同规格的杂技演出。当代杂技艺术一直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打项目,被公认为我国表演艺术在国际演出市场中获奖最多、创汇最多的一个。

    1987年10月,我国创办了闻名中外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这个由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性重大赛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第12届将于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8日举行),并同时举办了5届国际马戏界的高层峰会——“国际马戏论坛”。1992年我国又创办了“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至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同时举办了6次杂技理论研讨会。

    此外,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分别主办的全国杂技比赛、“新苗杯”杂技比赛、全国少儿杂技比赛、中国杂技“金菊奖”等等,都是中国杂技的全国性的重大赛事,记录着当代中国杂技的伟大成就和辉煌历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杂技在世界赛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荣誉令世界瞩目。

    随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杂技演出的国内市场也日渐兴盛发达。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还出现了一批一年365天常年不断的驻场演出。这些大型杂技魔术演出一般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水准,在创意、编排、技巧、包装等各个方面都展示出新的时代品格,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比如广东长龙集团的杂技马戏旅游秀《森林密码》,在2007年至2009年年间演出创收数亿元;上海马戏城、上海杂技团、中国演出公司、上海文广集团组成的时空之旅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杂技旅游秀《时空之旅》,三年间纯收入达到两亿元;深圳东部华侨城的杂技旅游秀《禅》,四川德阳杂技团的《翔》、《龙行天下》,天创文化有限公司的《杂技功夫秀》等等,都在国内演出市场上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并开创了这类杂技演出的新范式,为现代观众所喜闻乐见。

    (三)教育形式多元,训练科学系统,理念不断更新。

    与传统杂技教育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现代杂技教育越来越趋向于教育形式的多元并存,教育主体形式逐渐向国民教育重心转移,并自觉追求杂技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杂技教育始终保持着父传子、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方式,同时,团带学员、专业杂技学校教育和民办杂技学校(班)日益繁兴。

    1977年河北省艺术学校成立了杂技科。1985年,“杂技之乡”吴桥县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民办杂技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上海马戏学校、濮阳杂技学校、北京国际艺术学校等一批较有实力的杂技中等教育机构。90年代,以沈阳体育学院杂技教师大专班为起点,我国拥有了杂技高等教育。2004年春季,中国杂技家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开办了杂技编导专业大专班。这个“北师大杂技班”是中国杂技教育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级杂技高等教育班,并以《杂技概论》和《中国杂技艺术史》作为正规教材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教学活动。该班共开办了三届。

    (四)理论建设加强,史论成果丰硕,文化含量提高。

    当代杂技理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杂技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杂技理论建设活动积极稳健地开展着。1985年中国杂协成立了研究部,1987年开始了全国性的杂技理论研讨活动,先是由7省1市发起,到1991年发展为11省1市联办,1992年中国杂协将分散的、不定期的理论研讨活动组织发展为“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根据快速发展的杂技艺术的需要,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并设立了理论奖项。1998年起,这项理论评奖活动被纳入中国杂技“金菊奖”奖项,成为全国性文艺理论奖项之一。

    当代中国杂技出现了一批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理论成果,先后出版了《中国杂技史》、《杂技论坛》、《当代中国杂技》、《杂技美的探寻》、《杂技:超常的艺术》、《河北杂技》、《中国古代杂技发展概略》、《中国大百科全书·杂技》、《中国艺术百科辞典·杂技》、《杂技艺术论》、《中国艺术史·杂技卷》、《杂技概论》等杂技理论著作。1981年中国杂协创办的《杂技与魔术》出版至今。这些杂技理论书刊的出版发行,对杂技艺术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中外文化交融,传统现代并存,前景更加广阔。

    杂技的自由开放的艺术精神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发展。中国杂技让世界通过它而了解到中国文化精神。在同国际合作伙伴——美国玲玲马戏团、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德国妈妈演出公司、荷兰星辰马戏团、瑞士克尼马戏团、挪威阿诺德马戏团等的长期合作中,中国杂技学到了异域杂技艺术精粹,包括杂技创意、融资、营销、公关、市场分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经营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杂技的自身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中国杂技的现代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杂技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觉的审美超越,同时获得了重大的现代意义。

    ——以“真功夫”为特征的人体技巧形式(高空、半高空、地面等的人体节目),以本真的人性、人体,以真人的在场创造的文化,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又是艺术的审美创造。在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共享空间中,真实自然的事物永远是其他各类艺术的原始摹本,它将永远是现代艺术与创造的可能性之一。

    ——在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上,传统的动物“非理性”、动物“工具论”或“机器论”的观点已遭到质疑,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关涉马戏驯兽的现代观念和行为方式,如“动物保护”、“动物权利”、“动物福利”、“生态平等”、“生态同情”等。它已经在世界范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与发展,并逐渐取得了共识。驯兽表演将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动物保护、有利于物种繁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

    ——滑稽的审美意趣正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提升。滑稽更在意表现人的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在清醒状态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杂技的滑稽艺术以自己鲜明的性格特色,通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让观众由此而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宣泄丰盈的心理能量,追求尚未满足的个人愿望,在滑稽中享受自我高尚、精神狂欢和心灵震惊的艺术影响。中国杂技滑稽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实现艺术上的成熟和创作上的繁荣,需要对滑稽性格的深层情感的认同和共鸣。

    由此看来,中国杂技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唯一理由应该是:自身的快速进步和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杂技的未来方向

    当代中国杂技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谋求更大的发展:

    第一,将探索艺术规律作为杂技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杂技创造出了空前的辉煌,但是,应该看到,其中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起作用,譬如,在生产环节上,创作中不计成本的盲目行为等;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仍处于“卖原材料”的被动地位,还没有真正获得独自经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主动权,传统经营方式与国际现代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冲撞等;在国内市场上,演出市场不够健全,杂技生产严重脱离国内市场需求等。任何违背艺术规律的行为,即使能够在短期内为我们带来助益,但当时过境迁,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软肋。因此,对艺术规律的探索是创作繁荣的根本途径,理应给予根本性的地位。

    第二,发扬民族杂技艺术的优秀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突显自身特质和民族品格。中国杂技素有人体技巧方面的优势,它体现着民族体质的健硕和体态的优美,传达民族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历史记忆和继往开来的现代品格。应当珍爱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并以此作为中国杂技发展的现实途径。比如,获得国际杂技大奖的《四人顶技》、《女子抖轿子》、《蓝色梦幻——绸吊》、《椅子顶》、《东方的天鹅——芭蕾对手顶》、《俏花旦——集体空竹》、《转动地圈》、《命运的摇摆——双人晃管》等,都是以人体技艺优势打造出的中国杂技艺术精品。

    第三,加强杂技艺术理论建设,重视对国内外杂技著作及其它见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译、引进、输出等交流工作,创建能被业内普遍接受、取得共识的完整的专门理论话语体系。在保持传统杂技术语的生动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专业术语使用上的一义多用和多义一用的无序状态,改变专业术语以口语、土语、俚语及感性经验为主体的芜杂繁复的话语方式,提倡一般性书面语表述方式,进而建立起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便于与其它人文学科交流的专业话语体系。

    第四,改变以往仅靠演出观摩、看录像、进排练场及简单的动作模仿等只注重学习表演的学习方式,提倡杂技理论学习、外语学习、现代社会技能学习、普及性文化知识学习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造就有多种学习能力的高素质的杂技队伍,真正将杂技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来投入建设,塑造高标准的国家杂技艺术形象。

    当代中国杂技艺术已经从单纯表演的传统形态中脱胎出来,亟待依照艺术规律来进行学科建设,从而建立起以杂技创作、教育、理论、经营管理为主要方面的社会主义杂技艺术的系统化建设工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杂技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它寄托着我们当代中国杂技人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