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京举行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盛况空前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19    作者:燕仪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作为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重头戏,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演出于6月12日至14日在天桥剧场隆重上演。

    千百年来,我国各民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传统音乐舞蹈,作为传统习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了对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力的宣传和展示,此次展演精选蒙古族长调民歌、维吾尔族刀郎麦西热甫、基诺大鼓舞、苗族芦笙舞、羌笛以及藏族的山南昌果卓舞等16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由1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亲自登台献艺,共涉及藏族、维吾尔族、羌族、基诺族、蒙古族、壮族、哈萨克族、朝鲜族、苗族、侗族、回族、哈尼族、土家族等13个少数民族。

    基诺大鼓舞又称“太阳鼓舞”,是基诺族人民祭祀和感谢祖先阿嫫腰白的传统仪式舞蹈,世世代代绵延不绝。此次展演以基诺大鼓舞作为开篇之作,在震天动地的隆隆鼓声中,整场演出拉开序幕。基诺族儿女围绕着3只基诺大鼓边击鼓边舞蹈,他们或曲腿颤动、或举槌敲击、或跳跃呐喊,那强劲有力的咚咚鼓声和节奏有致、热情奔放的舞蹈动作不仅向观众展现了基诺族大鼓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展示出这个仅有两万多人的少数民族虔诚的文化信仰与强烈的民族精神。

    哈萨克族代表性的冬不拉艺术,被誉为“西北之魂”的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粗犷、古朴的维吾尔族刀郎麦西热甫,唱腔悠扬悦耳、艺术风格独特的壮族三声部民歌以及土家族、哈尼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精彩的传统音乐舞蹈表演将观众带入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中,观众们像品尝一道道土生土长、各具风味的精神美食,牵引出对祖国那一方方好山好水的沉醉和向往。

    集芦笙演奏、舞蹈、杂技为一体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和将象帽彩带甩得像长虹飞舞、如风车飞转的朝鲜族舞蹈《象帽舞》更是凭借精湛的技艺性、表演性和观赏性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啧啧赞叹和阵阵掌声。

    由地震灾区人民带来的羌族民俗歌舞《尔玛吉》,选取羌笛演奏、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从羌族传统的祭祀礼仪、民风民俗以及精神内核等不同角度,萃取羌族人民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精华,浓缩呈现于舞台之上,令观众感受到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内涵。节目中,羌族民间艺人用民间最高的传统礼仪“挂红”,来表达他们对世间万物的崇敬以及那份还愿于天地的虔诚,特别是要表达心中对于所有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给予过他们关怀与帮助的人们的那份感恩之情。他们不仅透过羌族传统的音乐、舞蹈展示出四川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重建精神家园的信心,更告诉人们:他们会让沉淀了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根深叶茂,世代相传。

    “咚咚”的鼓声再次响起,作为西藏众多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腰鼓舞,山南昌果卓舞《雅砻春潮》在鼓声中登台。《雅砻春潮》将天派琼结卓舞和地派昌果卓舞融为一体,在代表性传承人边巴次仁和被称作“西藏山南鼓王”的78岁高龄的尼玛老人带领之下,民间艺人们面向蓝天,鼓锤似凿;扣响大地,长辫如炬。那粗犷豪放、刚劲威武的舞蹈动作,甩动的发辫和震天动地的隆隆鼓声,充分展现出这古老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演活动参演人员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仅11岁,汇集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亲自登台表演,如:巴德玛、玉苏因·亚亚、田隆信、车格、陈习娘、吴家兴、吴玉竹、金明春、边巴次仁等,他们是我国传统文化国宝级的人物;在这次晚会上我们还看到不少年轻人甚至幼小的娃娃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倾情投入表演,这不仅显示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观念的普及与重视程度,更表明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所蕴藏的生生不息、世代传衍的生命活力。

    本次晚会的演出非常成功,连演3天,场场爆满,剧场气氛热烈,观众欢呼声不绝于耳。这是一台文化内涵纯正、审美定位明确、舞台处理适度的民俗歌舞晚会,它凝聚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者和各地艺术家、民间艺人们的心血和汗水。晚会从始至终体现出了艺术总监资华筠、田青和总导演明文军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刻省思和舞台呈现的审美把握。为将原生态中的基诺大鼓成功地搬上艺术舞台,文化部和云南省文化厅还特地委托国家一级编导马文静到西双版纳景洪,实地辅导基诺大鼓舞的排练,使得这次舞台上呈现的基诺大鼓,鼓声隆隆,气势磅礴,震撼而不威慑,既满足了剧场观众的当代审美需求,又敲击出原汁原味的朴实民风。

    千百年来,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早已沧海桑田,今昔两重天。但是与各少数民族婚丧、嫁娶、春耕、秋收等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音乐、舞蹈,却以极强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也正是透过这些非物质文化展演活动,这些蕴藏着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的传统艺术才可以不被人们遗忘,不被岁月消噬。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最绚丽多姿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们正以其自然淳朴的生命本色、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绵延不绝地生长着,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世代传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