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开封,用传统节日温暖当代人的心灵 中国文联、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民协联合举办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

时间:2013年04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开幕式上首演的《宋韵之春》

  

与会嘉宾启动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 本报记者 张志勇 摄

  

与会嘉宾驻足观看园内正在举行的“抛绣球”活动 李文璞 摄

  依托节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专访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

  □ 本报记者 张志勇

  提到清明节,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祭祀和扫墓,所以,北京市海淀桥的清明节公益广告牌会因“我们的节日”字样被大量转发并被一些微博大V调侃,某大学生清明节回家见到村里长辈问候“过节好”也会被网友反复吐槽……清明节的核心是慎终追远,但其活动内容也不全是悼念,2013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告诉人们,清明节的活动其实很丰富,比如踏青、插柳、荡秋千等。包括清明在内的诸多传统节日如何进入当代人的生活,用那历久弥新的民俗温暖当代人的心灵、激发当代文化创造的想象力?近日,出席本届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的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在中国文艺家之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传统节日一直受关注比较多,除了一般公众继续视之为生活和工作的坐标以外,全国各地也有意识地举办了许多主题活动,比如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您如何看待传统节日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

  杨承志: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很有感触,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利于传承传统节日和弘扬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在民间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在日常生活里的辐射力很强大。国家已经把几个主要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视,但是也不能因此把节日过得只剩下放假和旅游。休闲旅游是应该的,但同时也应意识到,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比如春节讲究辞旧迎新、万家团圆,清明讲究慎终追远、拥抱春天,每个节日都有很多很美好的故事。当代人需要这些历久弥新的节日,因为它们能温暖人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记者:关于清明节,您自己有什么样的经验和记忆?

  杨承志:一般所理解的清明节,核心当然是慎终追远,主要内容就是祭祖和扫墓。现在,我们不光是祭祀自己的祖先,还要追思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贤和先烈。我以前在南京工作和生活,每逢清明也会去雨花台。不过,还应该看到,踏青、荡秋千、戴柳等等也是清明很重要的节日功能。这是一个关于春天的节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乡间过清明,祭扫是最重要的,但也会踏青、戴柳,我记得有些江苏民谣就是讲清明要戴柳的。乡间的自发活动虽然不像有组织的清明文化节那么丰富多彩,但内核一样,人们率性而发,都是很自然的事。这些都是民间自古就有的非常良好的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记者:对今年开封举办的这届清明文化节有何感想?

  杨承志:感受最深的是,文化节响应中央的精神,活动办得简洁,把节日还给民间,还原了节庆本来的面目。开幕式的文艺演出通过追怀杨家将、岳飞等中华民族的代表,直接展示清明节的内涵。整个文化节由近40个子活动组成,把这个节日原有的内容加以挖掘,并和今天的生活结合起来,既传承又丰富和拓展了清明文化。“我们的节日”就是民间的节日,节日文化的成果应该让百姓共享。当地办活动的经验也值得总结推广:以清明文化园为基地,以《清明上河图》代表的宋文化为核心,在政策的支持下举办清明文化节,提升文化内涵,带动旅游;用市场手段来保护非遗,在园区留住了一些民间艺人,长年展销,既传承、传播又发展,培养了欣赏者和爱好者。对清明文化园而言,以文化养文化,大大扩大了影响,比做什么广告都好。希望清明文化节越办越好,更具民族特色,更具民俗文化的亲和力,更能够调动全民文化创造力。

  记者:您刚才提到全民文化创造力,这个如何理解?

  杨承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节日是人们生活智慧的集中展示,在多姿多彩的清明民俗活动里,我看到了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一角。中国民协特地在这次清明文化节期间举办全国范围的民间工艺展示展览评奖——这个是以前没有过的,350多个展位,比较广泛地呈现了民间的文化创造。尤其像麦秆画、纸艺、叶烙画、棕编、布烙画……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从生活中发现美,民间巧手艺人创造出的这些艺术品真是不可思议。在巡游活动里,来自各个村镇、街道的群众艺人,有白发老人,有青壮年,也有几岁的小孩,都十分投入,唢呐吹得那个得意、舞蹈跳得那个忘我、创造艺术的那个自信,体现了极其鲜活的民间生命力。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活动,我们应鼓励这种文化创造,各显其能,共创共享,通过这种创造和享有,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要。文化不能靠送。我们应该相信一点,他们就是艺术家,有很多专业艺术家比不了的地方。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母体。激活民间的这种创造活力,既要把传统资源充分发掘,又要与时俱进,和当代生活相结合。

  记者:近些年来,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都会联合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请您谈谈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在这方面的优势。

  杨承志:专业性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中国民协有庞大的民间文艺家队伍,一直致力于把自己的抢救成果和研究成果,把优秀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的传承地结合起来,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一直认为,只有专业的队伍,才能做出有品位的文化活动。否则,传统节日活动办得和旅游节差不多,对于我们民族节日精神的弘扬有何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才是鲜活的可持续性的保护。让传统节日融入当代的生活,才能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让当代人能够享受,让后代人能够继续传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就是实实在在做这样的工作。这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贡献。如何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和参与度,引领传统而又时尚的节日风气,我们还任重道远。

(编辑:单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