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摄影>摄影家协会

著名摄影家郝建国因病逝世 享年94岁--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时间:2020年01月03日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作者:乔天富
0

  摄影家郝建国
  原解放军报社摄影组长、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郝建国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23日上午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郝建国,1925年11月17日出生于河北省饶阳县。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旋即到晋察冀军区第2期摄训队学习,结业后回冀中第8军分区政治部从事专职摄影,参加了抗日大反攻采访报道。解放战争期间,跟随野战部队活跃在火线上,参加了华北战场历次重大战役的摄影采访。摄影作品《摄影记者在火线》、《红旗插上太原城》等是火线采访的代表作。1951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夜战飞贼》获志愿军摄影作品一等奖。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调华北军区政治部《战友》杂志社任记者。从1955年至1985年,任解放军报社摄影记者、摄影组长。八十年代,其摄影作品《探》、《虎跃生风》、《飞马颂》等在全国性影展中多次获奖。出版画册《毛主席的关怀》。
  郝建国:从抗日烽火中走出的著名摄影家
  文/乔天富
  郝建国是我的老师,我的老领导。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调入解放军报社学做摄影记者工作,同一办公室,办公桌面对面。他一招一式教我摄影,教我用相机、选角度;教我编辑、选图片、画版式;教我拍专题组照,大场面、中景、特写画面搭配;教我采访中央新闻,占好位置“要像钉子一样”不动……耳提面命,诲人不倦。四十多年过去了,郝老教我的场景历历在目。他质朴厚道为人处事方式更深深地影响着我。在郝老逝世的日子里,就他的生平事迹草就一文,以表缅怀之情。

  摄影家郝建国
  郝建国同志简历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八路军老战士、我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艺术家、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摄影家”、原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处摄影组长郝建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23日上午10时52分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
  郝建国同志1925年11月17日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农民家庭。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被选送到晋察冀画报社第二期摄影训练班学习。1945年5月回冀中八分区任摄影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任华北3纵队7师政治部摄影干事,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部队整编后任63军187师政治部摄影干事。1949年6月任19兵团政治部摄影记者。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的火线采访。1951年1月,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随军记者,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多次战役战斗火线摄影采访。1953年12月,他调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摄影记者。1955年,他调任刚成立的解放军报社任摄影记者。1975年任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处摄影组长。1979年11月被定为行政14级,1980年任副师职记者,1985年离职休养(正师职)。
  郝建国同志1947年因作战勇敢荣立战功一次。郝建国1953年4月荣获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4月荣获解放奖章,1962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郝建国同志是我党我军培养的,从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的军事摄影记者,成绩卓著的新闻摄影艺术家。郝建国同志的摄影生涯开始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从此,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军事摄影工作,为人民军队传神写照,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我军英勇作战的雄姿,记录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历史步伐,记录我军艰苦奋斗,英勇血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荣历程。
  郝建国同志的战地摄影作品堪称典范。是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郝建国作为部队的摄影员、摄影干事、摄影记者,参加了抗日战争大反攻、解放战争华北战场历次重大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地摄影采访,他在战役战斗的第一线摄影采访,留下了珍贵的形象军史。这些拍摄于战争中的摄影佳作,记载下我军的英勇无畏,也见证了他出生入死的经历。《巷战》是1947年我军突破石家庄城垣后,他摄下的突击部队争夺街巷的战斗场景。《突破外市沟》拍摄于1947年某部“尖刀连”连长杨黑子带领“尖刀连”率先突破石家庄外市沟,在沟沿最高点指挥战斗的场景。《解放新保安》拍摄于1948年12月,当时,我华北兵团把傅作义嫡系部队王牌军35军包围于新保安后发起总攻,郝建国在炮火急袭后,抵近城墙突破口,在枪林弹雨,炮火硝烟中,拍摄下突击部队在突破口驾云梯登城突入新保安的英雄姿态。《红旗插上太原城》是他在战斗中踏着连队通信员的肩膀拍下的照片,摄下了我军战士在攻击坚城太原时英勇无畏。

  1947年,帮助房东扫院子。郝建国摄

  1947年,突破外寺沟,解放石家庄战役。郝建国摄

  1948年,摄影记者在火线。郝建国摄
  1948年6月,他拍摄于北平昌平县上下店子战斗中的《摄影记者在火线》这幅战地摄影名作,为我军摄影记者在战地摄影采访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画面上,激烈的村落战正在进行,不远处硝烟弥漫,地面上铺满爆炸后的残砖碎石;几米开外,几名战士正冲锋向前,一名战士负伤倒地。这幅图片不仅拍摄出了战斗中我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更拍摄出了我军摄影记者在战斗中大智大勇的英雄姿态。他为这幅图片付出了代价:就在这次战斗中,爆炸磞起的石子崩伤了他的左眼,伤及视神经,一只眼睛逐渐失明。解放后,他用一只眼睛工作、摄影,84岁之后双目失明。

  1947年,巷战,解放石家庄战役。郝建国摄

  1948年,解放新保安。郝建国摄

  1948年,人民是靠山,察南战役支前队。郝建国摄

  1949年,红旗插上太原城。郝建国摄
  1951年,他和战友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纠结16国联军的生死搏斗中。他以随军记者身份摄下的《积极防御主动出击》《向火线上运送弹药》《朝鲜人民运送军用物资》《地下长城》《守卫开城》等战地摄影作品形象地记录了中朝军民迎战强敌的英姿雄风。《夜战飞贼》是郝建国与张炳新合作,拍摄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我高射炮兵与美军飞机夜间对战的现场,趁我37高炮向美机开炮的瞬间,开启快门B门,点燃镁光灯泡逆光勾勒出志愿军高射炮兵的战斗雄姿,把高炮射向飞贼美军机的曳光弹弹道拍得似利剑,像霹雳。这幅作品构图用光完美,现场感艺术性俱佳,是志愿军迎战强敌的真实写照。
  郝建国同志是我国我军老一辈著名的新闻摄影艺术家,他以毕生精力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郝建国拍摄和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摄影作品,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我国我军广泛流传,发表于《晋察冀画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上,鼓舞和教育了我军广大官兵。其中参加各种展览和获奖的摄影作品达上百幅次。
  他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摄影作品《登陆演习》《夜海出巡》《荣归—1957年第一批义务兵退役还乡》《练成“夜老虎”》《角力》等,展现了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起步时的情景。他摄于1970、1980年代的《会哨》《军民联防》《女民兵神枪手》《团政委下伙房》等作品则展示了那一时期我军的崭新风采。《长空猎守》摄取了我地空导弹部队训练的场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防力量的发展进步。
  2016年,郝建国荣获中国文联颁授的“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摄影家”荣誉称号。

  1951年,朝鲜人民运送军用物资—抗美援朝前线。郝建国摄

  1948年,远征模范担架队 。郝建国摄
  郝建国是跟随着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战场上走进北京城的。
  他对统帅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领袖、元帅、将军等开国元勋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长期担任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的工作,摄下了一批佳作:《毛主席的关怀》拍摄于1964年全军大比武,毛主席观看北京、济南部队军事表演后接见表演分队战士,笑容满面地鼓励战士们的情景。《祝酒》展示的是1958年国庆节,彭德怀元帅在国防部招待会上向部队观礼代表祝酒,这幅作品历经政治运动磨难,保存下来,堪称奇迹。《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视察炮兵》《叶帅的鼓励》等摄影作品,倾注了作者对开国元勋、我军统帅们浓烈的爱,寄托了作者对开国领袖和功勋卓著的元帅们的深深怀念。1992年,长征出版社出版郝建国摄影作品选画册,画册的书名就是《毛主席的关怀》。

  1949年,练好本领打北平。郝建国摄

  1951年,出击—抗美援朝前线。郝建国摄

  1951年,坑道图书馆,抗美援朝前线。郝建国摄
  郝建国对摄影艺术有很深的造诣。他孜孜探索,通过摄影艺术手法、摄影技术手段,把人民军队火热的战斗生活表现得多姿多彩。
  他为我国的摄影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看他的作品就像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夜战飞贼》的光影造型,堪称战地摄影作品中光影造型经典。《荣归》巧妙地以门框作前景,服役期满的义务兵怀抱儿子,在母亲、妻子的迎接下回到家乡,农家小院生机盎然,画面呈现和平、安宁,这正是战士当兵服役这特殊劳动換来的呀!它一问世,仿效者众,此后中国摄坛,以门框为前景的照片就经常出现了。
  郝建国在长期的新闻摄影和摄影艺术的实践中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照相机镜头的运用独有心得,特别是对低角度和超广角镜头的运用出神入化。《万马奔腾》摄于1961年,他用50毫米镜头,低角度拍就骑兵训练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获1964年全军摄影作品优秀奖。时隔20年后,1981年,他积几十年生活创作的经验,再次来到内蒙古骑兵部队,把拍摄角度选在马肚子底下,巧妙地利用现代摄影器材――鱼眼镜头视野广阔、夸张的特点,摄下了战马凌空飞腾、气冲霄汉的雄伟形象,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的摄影作品《飞马颂》。1981年,《飞马颂》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建国40周年摄影艺术展览”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1951年,冒着敌人的炮火,后勤人员向火线上运送弹药—抗美援朝前线。郝建国摄

  1951年,守卫开城的哨兵,抗美援朝前线。 郝建国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郝建国的摄影作品创作迎来了高峰期。他以创新的思维投入摄影实践。多次曝光摄影作品《旋律》,暗房技法作品《格斗》《边防之鹰》等摄影艺术作品相继问世。特别是拍摄于1980年的《虎跃生风》,1981年的舞台摄影作品《探》。这一时期,郝建国的摄影作品登上了摄影艺术的高峰。他在年近花甲时呈现出的创作能力、创新能力在我国摄影界不多见。

  1951年, 夜战飞贼,抗美援朝前线。 郝建国摄

  1957年,荣归,第一批义务兵退役还乡 。郝建国摄

  1959年,夜海出巡。郝建国摄
  郝建国为解放军报社新闻摄影事业发展,为人民军队的新闻摄影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郝建国自1955年解放军报社初创时就调入任摄影记者, 1975年解放军报摄影美术处成立,郝建国任摄影组长直至离休。在三十年的时间内,他为解放军报社新闻摄影事业发展,为人民军队的新闻摄影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解放军报社工作的近30年中,他编辑、审阅发表的新闻照片数以万计,专题照片数以千计,摄影画刊数以百计。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典型的摄影报道,他更是倾尽心力。在这些报道中,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的有: 1964年全军大比武的摄影报道,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役报道,1980年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战役报道,1984年建国35周年天安门阅兵的摄影报道等。

  1961年,万马奔腾。郝建国摄

  1978年,边防之鹰。郝建国摄
  《解放军报》的新闻摄影工作,从报社初创时期到60年代初具规模,再到80年代的蓬勃发展都凝结着郝建国同志的智慧、汗水与辛劳。
  郝建国同志担任《解放军报》摄影组长期间,摄影组曾多次被评为报社的先进集体。他言传身教传帮带,为解放军报社培养出一批著名的摄影记者,为我军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人才。
  1975年,毛主席指示《解放军报》出彩报。出彩报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涉及到彩色暗室装备操作、彩色报纸编辑、摄影记者通讯员队伍的建立等诸多难题。郝建国协助摄影美术处韓荣志处长,周密细致的工作,这些难题一一解决,胜利完成了毛主席交给的任务,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一起,开创了中国出版彩色报纸的历史纪录,为今天解放军报天天出彩报打下了物资技术人才基础。

  1980年,虎跃生风。 郝建国摄

  1981年,飞马颂。 郝建国摄
  郝建国同志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有着优秀的道德品质。
  郝建国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在新闻摄影业务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郝建国同志一生俭朴,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了一个八路军老战士,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郝建国同志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工作勤奋、谦虚谨慎,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郝建国同志走了,他创作的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摄影艺术作品将永载于我党我军的光荣史册,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存于世。
  郝建国同志创作的新闻摄影作品、摄影艺术作品不朽!
  郝建国同志不朽!
  
(编辑:Inforadar)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