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即时新闻(旧)

原生态民歌不能变得千人一腔!

时间:2017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晓华
0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北方片区的原生态民歌大赛,久居京华,被流行歌曲包围,突然在黄土高原的山垴听到了地气十足的民歌,不由人通体泵血,然而听着听着也生出一点遗憾:这原生态民歌不是贵在个性和野性吗?怎么很多歌手的唱腔和招式却程式味十足,像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驯顺的学生?

    原生态本来是一个自然保护领域的概念,强调的是维护自然界的原始性和生态性,警醒工业化社会对自然平衡的侵害和挑战:破坏了生态循环,轻则谬种繁殖,瘟疫肆虐,重则山崩海啸,文明衰竭。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联合国所倡导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普遍增强,原生态成为描述与现代工业文明相对的地方自足性文化的重要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凯歌行进,但自然和社会领域引发的各种问题也促使人们不断反思,生态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观念就此不断孕育和滋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原生态文化、欣赏原生态艺术蔚然成为文化领域的一道景观。
    2006年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被给予了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并列的殿堂级位置,于是原生态民歌的存在几乎成为音乐领域的普遍共识。就艺术风格而言,原生态这样的概念,至少要强调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与现代学科建设的规训性相比照,其滋生和成长具有天然自足的特点,历经久远的代际传播,仍然保持其整体风貌;二是与现当代艺术的知识共享相比照,其存在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差异性,因此艺术的表达也个性十足;三是与文化专业体系中的艺术工作者相比照,原生态艺术往往由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依靠师徒或者家族关系传承,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强烈依赖性;最重要的是,原生态艺术的呈现并不需要现代声光电的刻意配合和复杂协作,而是以朴实的表演者和朴素的生活道具为依托。我国原生态民歌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乔建忠先生说:“最纯朴的东西是最有魅力的。原生态民歌单纯、朴素,几乎没有伴奏,也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歌手面对天地、面对自己、面对劳动、面对羊群、面对心上人用最真实的本嗓演唱,感情真挚、细腻,打动着每一个聆听者。”
    原生态艺术的存在价值是无可置疑的,问题在于,一旦原生态艺术成为社会公共意识,很多人看到阿宝、石占明、高保利凭借原生态一下子红遍歌坛,就觉得奇路可循、奇迹可造,拼命模仿,百般效法,让这些歌手卷足了粉丝,但是这就完全与原生态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了,甚至会走上学院派艺术流水化生产的老路,这也是原生态艺术的死路!
    笔者曾在首都皇家粮仓聆听过太行盲歌手刘红权演唱《桃花红杏花白》,这一首一直被我理解为浪漫飘逸的情歌,却被他沙哑和粗朴的声腔唱得凄惨哀婉,让人为之垂泪。因此我想对那些执着于原生态艺术的艺术家们进一言:千万别让原生态民歌千人一腔!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