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小演员上舞台,“走心”比技巧更重要

时间:2019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 梦
0

第23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集体节目展演活动在江苏举行

小演员上舞台,“走心”比技巧更重要

  由中国剧协、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第23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集体节目展演活动近日在江苏张家港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1个集体节目、近800名小选手参加展演,涵盖剧种20余个,其中包括藏戏、即墨柳腔、梁山灯戏等稀有剧种。小选手在展演中全面展示唱念做打、四功五法的学习成果,表现出良好的戏曲艺术修养和舞台表达能力。展演节目除了传统剧目的经典折子、片段,还有不少与课文、诗词、校园生活、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戏曲作品,体现了集体节目贴近青少年,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的优势。

  新意迭出呈现集体优势

  在传统剧目经典折子、片段的表演中,小选手们展示了完整、规范的传承成果。蒲剧《夜审》的帽翅功绝技,晋剧《杀狗》以程式表现的煮面、吃面,吉剧《桃李梅》中花旦扮作小生隔门与二姐对话的场景,表现得技艺精当、人物鲜明。小选手在锡剧《绣荷包》、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表演唱》中掌握了各自剧种的多种曲牌调式。粤剧《七姑奶开店》传承传统剧目巧妙的人物设计和武打编排,由反串彩旦扮演的七姑奶平时锱铢必较,路见不平仗义相助,小选手的表演令观众称绝、忍俊不禁。莆仙戏《状元与乞丐》中,扮演乞丐夫妇的小选手以熟练的程式、松弛的表演状态,将唱念中的喜剧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些节目通过剧种与诗词或地方传统文化的恰当结合,实现了戏曲、文学的双重滋养。如湘剧《沁园春·长沙》在服装中融入戏曲风格,在舞蹈中化用程式动作,以湘音湘韵唱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尽显湖湘文化特色。昆曲《青玉案·元夕》根据辛弃疾词改编,讲述了青年男女在上元之夕相逢,相约翌年再会,彼此寻觅的故事,小选手们载歌载舞,将火树银花、鱼龙之舞等上元灯节盛景呈现于舞台。京剧《三字经》以戏韵咏诵经典,弘扬“善”的主题。粤剧《岭南英才传绣·跷》以跷功完成圆场、虎跳等动作,以唱词细数了历史悠久的广绣技艺。

  一些节目根据课文改编,在戏曲表达上进行了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创新。京剧《龟兔赛跑》,在行当上以花旦扮演兔、武丑扮演龟,在传统头饰的基础上添加动物头饰,以武打动作呈现了兔、龟在赛跑中的不同表现。京剧《陆绩怀橘》《嫦娥奔月》分别运用唱和舞的技巧,表达了孝敬父母、舍生取义的主题。此外还有富于童趣的故事新编,表达对传统故事的当代思考或对传统美德的当代阐释。梁山灯戏《三个和尚》讲述三个和尚向过路小姑娘讨水,四人齐心协力想方设法引水入庙的故事,舞台呈现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

  一些节目以戏曲表现校园生活。越剧童谣《谁是十佳》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入越剧唱腔,以《就餐歌》《学习五习惯》《志气歌》等唱段展现了同学们积极向上、严格要求自我的精神面貌。京剧《晨练》把京剧小学员晨练的场景搬上舞台,从喊嗓、压腿到高难度武打技巧,表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和一代一代京剧人的执著坚守。

  走心走人物

  仍是最高准绳

  与注重传承的个人节目略为不同的是,集体节目在传承中追求更广泛的普及,在节目选择、创作上,也打破了戏曲的传统表演形式,有的节目多人共唱同一唱段、共演同一片段,有的节目则为青少年量身打造。集体节目从2016年创设,经过三年探索,这一表演形式如何定位、如何更好看、更吸引孩子们广泛参与,专家评委提出了新的要求。

  “戏曲唱段一般是一人独唱的,它和歌曲有所不同,齐唱追求整齐一致,但对戏曲来说,整齐并不是标准。”在节目选择上,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认为,集体节目要选适合集体表演的戏,“有的节目让多个小朋友合唱一个唱段,每个人的个性、风格、理解不一样,唱出来就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正是戏曲值得欣赏的地方,不能因为集体节目就要求他们整齐划一。”顾芗建议,节目在编排的时候要注意突出每个小朋友擅长的部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可以分解开来,让他们轮流演唱不同的部分。“肢体表达多的节目可以一起演,但表现人物、内心的唱段需要有分工。”

  在舞台呈现上,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赵娟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谈到集体节目应当如何设计、如何调度。“这个节目对诗词作品的演绎,恰如其分地运用昆曲,选材和剧种十分契合,但目前还只是把一首诗词图解为舞台形象,有鱼有龙,有人在‘众里寻他’。创作者还是要引导小朋友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赵娟认为,这首词并不是在讲元夕相遇的故事,它是在讲一个“寻”字,“要想表达这个‘寻’字的哲理内涵,舞台呈现不能表面化,可以通过时空交错,让此时相遇和明年相寻的两组主人公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词的内涵会更显深蕴。”

  赵娟提示创作者,要充分运用舞台表现空间,让今与古、演员与人物进行时空交流。“比如在《民族英雄赵一曼》中,赵一曼与日军搏斗,少先队员也可以在舞台上参与这段历史。”赵娟说,这种时空交错还可以在多人共演传统剧目片段时,用于丰富舞台表达,“比如越剧《陆文龙归宋》,陆文龙是一个爱国将领,他有一出完整的故事,这个节目中多个小朋友演绎了其中一段,既然有这么多小陆文龙,能不能把他的不同时期、不同经历都做一个简单的展现,这样舞台更丰富,也让小朋友演了这个人物就完整地知道了他是谁,有什么样的故事。”

  作为非专业、以普及为主的集体节目,对小朋友的表演有怎样的要求?蒲剧表演艺术家崔彩彩以《夜审》中小选手练得非常纯熟的帽翅功为例:“小朋友和成熟的演员都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这个技巧开始之前,出离了人物,分神来为这个技巧的展示做准备,演员要时刻在戏里,心到了,技巧就是为人物服务的,如果心不在,那么技巧就只是技巧。”

  崔彩彩还建议,小朋友演出不要求高难技巧。“老师编排十分钟的节目,总想把唱念做打各种技巧都塞进去,孩子喜欢戏曲,是从好奇开始的,教太多、太难,就会让他们感到不轻松,就会犯怵。有的技巧,戏校学了两三年才掌握的,对于业余小朋友来说压力太大了。”崔彩彩表示,要保护他们爱玩的心理,教授他们符合年龄阶段的技巧和唱段。

  “小朋友的天性比较自由自在,但是集体节目要帮他们树立这个意识,上台了就是演员,要演人物、要入戏,不可以随意释放天性。”赵娟认为,无论“小梅花”还是专业的戏曲表演,都要以演人物为中心,“技巧展示是为了人物更饱满,比如京剧《群猴闹学》是一出猴戏表演,只展示各种技巧是不够的,创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在其中设置人物,比如老猴什么样、小猴什么样,这样小朋友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了。”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