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电影《古田军号》:让沉睡的历史焕发出时代光芒

时间:2019年07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博
0

电影《古田军号》剧照

  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对中国革命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工农红军成为有灵魂的巨人。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点献礼影片,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古田军号》是一部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史诗巨片,取材于古田会议前后的一段历史,用跨越90年时空的艺术表达、以真诚的艺术表现和创新的艺术手法,从一个红军小号手孙子的视角,讲述了1929年红四军到达闽西后鲜为人知的那段峥嵘岁月,真实鲜活地再现了年轻的革命领袖带领着年轻的军队,在绝境中历经艰难曲折,开辟出革命成功之路的伟大历程。

  让宏大叙事与个性表达实现完美融合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发展至今,如果仍停留在一般性地“再现革命历史”“揭示与弘扬革命传统精神”,显然是不够的。能否从革命史实与革命先烈的真实人生中发掘出与时俱进的精神亮点,是此类影片能否焕发光彩的关键。《古田军号》并没有回避9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真实矛盾,影片中的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为了共同的信仰,为探索革命真理而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并在经过激烈的冲突后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和紧密团结。在内忧外患、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年轻的革命领袖们以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品质坚持理想信念,在枪林弹雨中探索方向,在人民和军队中寻找答案,在激烈的“碰撞”中擦出了真理的火花。

  为了拍摄好《古田军号》,导演陈力带领主创团队多次重温革命历史、潜心艺术创作,深入挖掘与影片有关的创作素材,反复到毛泽东、朱德、陈毅当年工作、生活过的数十个场景现场感悟,陆续采访了诸多相关人士,从这些人的讲述中提炼出打动人的、生动的细节,并不断修改完善导演台本,使影片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故事更加生动、情节更加感人,致力于打造一部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主旋律电影精品。

  “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是为了与当代的青年人保持同样的语境,给他们更多的带入感,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谈及影片的创作初衷,陈力如是说。陈力曾执导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等多部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优秀电影,但她始终牵挂着古田会议那段极具魅力、极能展现伟人情怀的历史。陈力介绍,自己早在2011年就开始抓剧本创作并作建组准备,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影片最终于2018年开机、2019年拍摄完成。

  陈力在艺术创作上大胆创新,利用历史和现实穿插的精巧手法,通过新颖的结构和大气磅礴的叙事,让沉睡的历史焕发出时代光芒,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新时代如何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我们一直在力求创新和突破,力求让宏大叙事与个性表达实现完美融合。”陈力表示。

  在细节中展现深刻情感和宏大主题

  在日前由中国影协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和福建电影制片厂承办的电影《古田军号》研讨会上,郭运德、李准、黄会林、张宏、康伟、饶曙光、陆亮、明振江、赵葆华、王一川、刘宝东、胡智锋、高小立、谭政、胡建礼、燕羽、林木森等专家学者与陈立华、陈力等《古田军号》主创共聚一堂,就影片的艺术特色和创作得失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郭运德认为,《古田军号》是一部极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震撼力的优秀影片,形象、生动、全面又深刻地展示了我党、我军在那段艰苦岁月里的真实历史场景。“影片题材的选择具有突破性,没有回避当时的具体矛盾,以小切口展现重大历史事件。导演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具有创新性,叙事过程中的每一次时空穿插都入情入境,每一个场景都同人物、故事和性格的碰撞与发展密切相关,很多细节的设置和运用都令人惊叹,全片没有与主题表达无关的无意义镜头,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郭运德评价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陈力导演深谙艺术辩证法,在《古田军号》中对四种对立性的表达近乎完美。他总结,其一是“大”与“小”的对立:“影片从头到尾没有喊过一句口号,主题表达完全靠细节支撑,从小军号、板凳龙到林裁缝做领章,在一点一滴中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宏大的主题。”其二是“情”与“理”的对立:“影片的理性依靠浓烈的情感去衬托和表达,艺术感染力格外强烈,通过领袖间的探讨与争论展现了伟人情怀,彰显出浓郁的战友情。”其三是“真”与“假”的对立:“影片中的主要场景都是真实的,但同时导演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加入了房间隔板等假定性设计,让真实的历史在假定性场景中产生戏剧性和爆发力。”其四是“悲”与“喜”的对立:“影片中每个悲壮、悲惨甚至悲凉的场景后,往往都会衔接一段带有胜利意味和鼓舞力量的喜感场景,营造出一种奇妙的反差感和对比感。”

  《古田军号》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方式,让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印象深刻。“无论影片开篇从当下的舞龙场景转换到古田会议时期的板凳龙场景,还是影片结尾从当年古田会议时的情景切换到新时代人民解放军的形象,抑或历史中的小号手爷爷和现实中讲述故事的孙子之间的空间跨越,都处理得很有意蕴。”康伟认为,《古田军号》的细节呈现也颇具诗意。“影片中出现的军号、隔板、毛笔、地图、领章等细节与物件,都具有诗意的象征意味。”

  在电影艺术执行主编谭政看来,陈力在《古田军号》里展示了节制的导演艺术的魅力。“结合影片的时代背景,陈力导演本可以像《血战湘江》那样,在片中设计大量宏大而惨烈的战争场面。但为了更加深刻地凸显主题,她选择了更加克制、更加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让战争场面作为烘托气氛的背景而存在,可谓十分高明。”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认为,《古田军号》主要彰显了三个主题,可以总结为“所来”“所在”和“所去”。“影片艺术化而十分深刻地告诉观众:我们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中国应该如何面对问题,以及中国的未来将发展向何方。”黄会林表示,如今的青年一代十分需要红色基因的浸润与感染,“年轻观众不是不喜欢红色题材电影,只要电影创作者能以足够真诚的情感创作出足够优秀的作品,就完全可以让年轻观众顺利地接受这种红色基因。”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