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王虎:用真情实感 补全平凡英雄的高光瞬间

时间:2018年09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博
0

 

王虎导演的电影《李学生》剧照

  8月28日,电影《李学生》全国公映,“商丘好人”李学生通过大银幕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他铁轨上飞身扑救儿童的高光瞬间令很多观众感动万分。

  事非经过不知难,导演王虎向记者介绍了《李学生》“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背后的创作故事。2017年11月,《李学生》的片约摆到了王虎面前。这是王虎接下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他坦言自己“紧张,但没有犹豫”。由于资金有限,电影的拍摄周期仅为17天,除去开机、关机等宣传环节,实际拍摄时间只有14天。尽管如此,在处理最重要的戏份时,王虎还是会拍40多条。“拍草率了,损失了细节,心里会不痛快。”王虎说。《李学生》成片剪出来100多分钟,王虎还记得第一批观众中有人哭了三四次。

  电影的开篇就是李学生救人的瞬间,为了拍好这场戏,剧组专门协调了火车,扑面而来的庞然大物真实还原了铁轨救人的瞬间。李学生的扮演者宋禹有十几年的表演经验,但面对迎面而来的火车,他最先感觉到的是这个庞然大物裹挟而来的恐惧。“在最接近李学生的环境里,演员顿时明白了救人不是一个理性的逻辑判断,而是一种善良的本能。”王虎说。

  英模片,人物的高光瞬间容易复制,难的是背后的情感逻辑实现自洽。英雄如何战胜本能的恐惧?隔着13年的时光,王虎查遍了手头能找到的所有材料,反复跟编剧商量,一起做田野调查。铁轨上的几秒钟、电影中的100多分钟、14天的拍摄周期、13年后的沉淀……王虎和主创团队在对时间的回溯中一点点补全了李学生英雄事迹的逻辑起点。“英模片既要符合平凡普通人的成长规律,还要防止人为拔高。”王虎说,“没有日常生活中‘善’的积累,就不会有关键的那一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一个凡人的伟大。”

  王虎主张有层次、有细节的创作,在保留李学生主要事迹的前提下,他设计了张兰、富贵、彩霞等辅助人物,同时设计了地下通道蒙冤、拒绝张兰、富贵的态度转变等情节,借身边人的口、眼呈现李学生的人格魅力,展现了一个草根英雄的艰辛成长历程。“张兰对李学生的感情,你可以理解为爱情,但我更希望表达的是李学生的人格魅力、一种覆盖到身边每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责任担当。”王虎说。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令王虎印象深刻:李学生捡到钱包,在雪地里等待失主张兰。在零下三四摄氏度、飘着雪花的寒冬里,饰演李学生的演员宋禹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镜头完成后,人已经冻得站不起来。“这个镜头在影片中只是一闪而过,但宋禹必须得一动不动地完成表演。”王虎说,当时其他剧组人员都穿着羽绒服,只有宋禹穿着薄衣服蹲在那儿。这也是影片中王虎最喜欢的片段,因为“英雄需要这样艺术化的呈现瞬间”。

  在拍摄铁轨救人的场景时,一个镜头连续拍摄了40多遍。仅有14天的拍摄时间,一场戏就拍了一整天,王虎也很着急,但仍然坚持尽全力拍好这个最重要的场景。“我们是带着感情在拼、在抢时间。大家齐心协力,每次拍摄时都想着能不能再拍一遍,直到将这个场景完成得尽善尽美。”

  “投入感情”也是导演王虎对剧组的评价。在拍摄李学生牺牲后张兰等人哭泣着送英雄回家的戏时,王虎也落下了眼泪。“两个孩子,救男孩可能是下意识的行为,但是女孩明知很难救下,他还义无反顾地去救,这才是真英雄。”为了真实还原人物,王虎和编剧万济江曾几次去到李学生打工的温州,并去李学生老家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镇中华楼村采访,仅素材搜集整理就花费了两个月时间。

  “文学剧本创作的过程就是写出李学生的人生过程,照实写出来,他就是英雄、就是个文学人物,甚至不需要去编排、去塑造。”王虎说。如今,商丘市建立了动态的商丘好人库,开通了商丘好人网,还成立了商丘好人帮扶协会,近年来涌现出两万多名“商丘好人”。“从李学生开始,‘商丘好人’从一棵树变成一片森林。这部电影是我们礼敬英雄的方式,通过电影让英雄重生,正是电影的意义,也是一种圆满。”王虎说。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