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曾静萍代表:打造覆盖全国的戏曲数字化平台

时间:2017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曾静萍(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
0

  我国传统戏曲资源丰富,以福建为例,就拥有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木偶戏等一大批历史悠久、魅力独特的地方剧种,有11个剧种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莆仙戏和梨园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保护、传承丰富多元的传统戏曲资源,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任。

  戏曲数字化指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戏曲表演、剧目抄本和口述本、相关文献等进行存储、加工、传播,是戏曲保护传承、濒危剧种保护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不少省份相关单位致力于戏曲数字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福建为例,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陆续抢救拍摄、收集整理了大量地方戏曲及非遗项目,形成约1800部、2500小时音像资料。然而,我国戏曲数字化工作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人、财、物投入与我国传统戏曲资源的巨大体量并不匹配,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全面开展戏曲数字化工作十分必要,原因如下:

  一是许多地方剧种处境并不乐观。大量地方小剧种传承状况堪忧,以福建为例,如“非遗”梅林戏、永安大腔等闽西北地方戏曲,因老艺人消亡、老曲目散失等原因处于濒危状态。莆仙戏、闽西汉剧、四平戏、平讲戏以及泉州的打城戏等受演艺人才断代、剧团经营困难等影响,也出现了传承危机。

  二是戏曲方言文化土壤正在消失。多样化的民间方言是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文化的交流融合,方言土壤一直萎缩。一些剧种为更好地推广普及,尝试改用普通话进行表演,也使得原生态的方言戏曲、方言曲目逐渐消失。

  三是现有形式难以满足传播需求。传统戏曲以舞台表演为主,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已少有闲暇到剧院看戏。移动互联技术使智能手机成为文化传播的新主力,而我国现有的数字化戏曲资源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传播的需求。

  四是各地工作零散开展成效有限。各地、各剧种均有开展戏曲数字化工作,但由于缺乏资金人才、缺少统一规划等原因,整体效果不尽人意,无法形成推动全省戏曲数字化工作的合力。

  戏曲数字化是一项耗时长、投入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建议:

  一、打造覆盖全国的戏曲数字化平台。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托数字化建设,打造戏曲数字化平台,为全国戏曲数字化项目提供统一的申报、处理、展示渠道,逐步搭建起丰富全面的我国戏曲影音数据资料库。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的资料采录相关要求,结合民间戏曲特点,尽快制定戏曲采录、编辑、保存等相关规范。引导各地按照规范开展相关工作,重点做好非遗、濒危剧种及其传承人表演的影像采集。鼓励各地按地域或剧种搭建戏曲数字化平台,比如“京剧数字化平台”“川剧数字化平台”“闽剧数字化平台”等,并与平台衔接配合,形成覆盖全国的戏曲数字化网络。

  二、组建高素质的戏曲数字化专业队伍。由国家文化部门牵头,组建一支由文化领域专家、戏曲传承人、戏曲专业工作者及数字影音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队伍,作为推动戏曲数字化工作的中坚力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戏曲数字化专业队伍,或与文化、音像企业合作开展戏曲数字化项目。加强对基层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全面壮大我国戏曲数字化人才队伍。

  三、优选若干剧种作为戏曲数字化试点。根据我国民间戏曲保护开发现状,优先选择若干具代表性的戏曲作为试点。如民间基础较好、仍有一定商业活力的高甲戏,处于濒危状态、但颇具文化价值的打城戏等。确定试点后,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部门、戏曲试点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协作开展工作,划拨试点工作资金,由省级部门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进行指导。试点经验逐步在各地、各剧种中推广,推动戏曲数字化工作由点到面全面铺开。

  四、依托高校建立戏曲数字化研究中心。结合“戏曲进校园”项目,在一些具有丰富戏曲表演、教学、研究经验的高等院校建立戏曲数字化研究中心。探索将戏曲数字化作为跨专业选修课程纳入艺术、计算机等专业的本专科教学内容,或培养相关方面的艺术硕士。鼓励各高校参与戏曲数字化工作,重点推进戏曲抄本、口述本、早期戏曲研究文献及专著的数字化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支持。

  五、将戏曲数字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引导地方政府进行资源整合,将影音、图文等戏曲数字化资源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地方旅游的特色、深度和文化附加值。如福建省泉州市可在主推的“海丝”旅游线路中,以梨园古典剧院、高甲戏院等为载体,安排国内外游客观看非遗戏曲传承人的原生态影音资料。通过PPP(Pub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引导文创企业深度参与戏曲数字化工作,进一步挖掘数字化戏曲资源的商业价值。

  六、借助互联网平台让传统戏曲活起来。开设中国戏曲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将戏剧数影像资源精华部分制成“小视频”,方便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传播。在主流网络直播平台上开设免费的戏曲直播频道,将我国丰富多元的我国戏曲艺术呈献给更多年轻的互联网用户。鼓励曲艺工作者通过直播、微博、论坛等平台与网友交流互动,打破传统戏曲的神秘感和高门槛。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集新闻资讯、音视频播放、互动社区为一体的“中国戏曲”APP,加快我国戏曲资源在移动端的传播。

  七、使用数字媒体技术让戏曲展示多元化。可以借鉴优秀动画《大鱼海棠》展现福建土楼文化的做法,拍摄戏曲题材的动漫影视剧,在保留民间戏曲原汁原味基础上,对人物、故事等进行调整,使之成为更符合青少年审美特点。对一些传统戏曲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为广场舞歌曲,并在全国各地加以推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拍摄录制传统戏曲VR视频,在一些传统文化旅游区,以及大型城市综合体、科技馆等场所提供体验。采用3D摄录技术,如新近出现的120帧/4K/3D技术,拍摄高素质戏曲3D影片,组织进行公益演出,并将部分影片赠予院线、电视厂家,鼓励其以广告视频、影院暖场视频等方式呈现给更多受众。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