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郭建华:我为农民放电影,农民选我当代表

时间:2017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农民放电影,农民选我当代表
0

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

2015年8月28日,郭建华为乡村学生放映电影《百团大战》

  “妮儿,你中午也没吃饭饿了吧,先吃点香蕉水果,喝点水,咱再聊。”郭建华一边忙着沏茶,一边对记者说,亲切得像儿时每天都会见到的邻居大娘。她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新中国第一任农村电影女放映员,为农民放电影42年,从放映员做到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放映公司经理,放映电影近18万场,观众达上亿人次。据说,电影界有三个“老太太”,于蓝是演艺界的老太太,中国第一任女摄影师陈锦俶是摄影界的老太太,郭建华被称为放电影的老太太,她们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人。郭建华说:“我的人生道路上没别的,都是用一部一部电影摞起来的。我已经离不开电影,我更离不开观众,电影就是我的生命。”朴实的话语,深情得像一场告白。

  “在农村放电影,就像踏上了高速公路,我只看到加油站”

  稚嫩的眉眼,银月似的脸盘,一根大辫子油光发亮。郭建华给记者看她十七八岁时和二十几岁时的照片,笑言“放了一辈子电影,大辫子姑娘变老太太了”。1974年的夏天,郭建华正在地里干活儿,大队支书找到她,说县里正在招收女电影放映员。郭建华赶紧跑了30里地去县里报名,顺利入选。从此,她开始了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吃百家饭的日子,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和电影、和农村的父老乡亲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什么能像电影一样,短短几十分钟,把人的喜怒哀乐全部表现出来,让人一起哭一起笑,还能获得教育意义?”郭建华告诉记者,放电影给农民带来新知识、新观念的同时,首先也教育了自己,感化了自己的心灵,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她也苦过、累过、心痛过,每当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她就坐下来看看电影,千千万万个银幕光辉形象激励着她。比如焦裕禄,她忘不了那个大雪纷飞中拉着板车去给一对老夫妇送救济粮的“雪人”形象。受焦裕禄精神感召,她想到:“焦裕禄给农民送的是救命粮,我要为农民送去的是精神食粮,一定要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每当她坐在放映场,随着银幕上精彩的故事,和观众一块儿落泪,和观众一起鼓掌,和孩子们一块儿欢呼的时候,她就忘记了什么是苦,什么是泪,什么是亏,就感觉到“放映电影这个工作,真好!”她说,是电影的魅力和农民对看电影的渴望、孩子们对看电影的需求,把她留在了放映场上,一路走来直到今天,越干越有劲儿,不忘初心,“我为农民放电影的心愿,一天也没有改变过”。

  “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我就像踏上了一条高速公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我只看到了一个比一个大的加油站,就没有看到出口。这一干就是42年,人生能有几个42年?”从青春年少到年过花甲,郭建华从来没有想从这条“高速公路”上下来过,为农民多放一场好电影、让农民多看一场好电影,就是她人生奋斗的目标。42年来,农民群众对她的称呼,也从“放电影的好闺女”,变成“放电影的好妈妈”,又变成现在“放电影的老太太”。很多人问她:“你还放不放电影,还改不改行啊?”她回答:“可简单,两句话,扎根不移,立志不改。我这棵树就扎在这儿了,不再动了。”

  一名普通的农村女性,因为一心为农民放电影,命运也发生了改变。郭建华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三农人物”“感动开封十大人物”等,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誉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界三朵金花之一”,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习近平、胡锦涛、李克强、李长春、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的故事也被拍摄成了电影《放映路上》;以她为原型改编的河南戏曲电影《电影儿女》在全国投入放映;微电影《光影人生》也拿下了多个奖项。

  七次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为农民看电影而呐喊

  “为农民放电影一干42年,没想到晚年又赶上国家出台这么多文化惠农的好政策,特别是又赶上了电影立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自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让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费观影,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观影条件和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看电影的需求等,这让郭建华格外振奋。

  这部法律的出台,尤其是这些条款,和郭建华的努力息息相关。从2015年10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初审到2016年11月正式通过,郭建华曾前后七次到北京参加相关审议和讨论,三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这部法律的审议,多次参与有关方面组织的座谈会,终于见证了这部酝酿了13年的法律的诞生,尤其是她所呼吁的加大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影条件等也在其中得到体现。

  2015年11月,她提交了《关于国家加大投入力度把建设乡镇和农村电影院纳入促进法的建议》,希望全国乡镇和条件较好的农村观众可以跟大城市观众一样,坐在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的电影院看大片;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郭建华提交了15位人大代表联名的《关于加快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建议》;4月,她提交了关于《电影产业促进法》的补充建议——建议加入关于国家扶持科技电影拍摄、制作和发行、放映,尤其是扶持有关农村、针对农村的科技电影的内容;8月28日,列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参与《电影产业促进法》二审稿的审议讨论时,她再次建议加快乡镇电影院建设,并建议在“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影条件”中“改善”之前加上“加大扶持力度”等等。

  “对《电影产业促进法》,我们电影人期望值很高!”郭建华说,法律的出台为电影发行放映等方方面面工作都起到了保驾护航和引领作用,农村电影事业的前进与发展也有了法律保障。“我十七八岁时给农民放电影是露天的,我现在给农民放电影还是露天的,我希望这部法律出台以后,农民观影环境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起码说要从室外看到室内看,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从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过渡。”

  用“电影+一切”,让农民从物质到精神都脱贫致富

  “你尝尝花生,俺们的花生都上飞机了!”眼前的花生包装精美,印着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和航空食品的字样。连续四年参加全国两会,郭建华都带着一样“道具”——花生,从带花生壳的,到现在带包装的有机花生仁。“一斤花生原来三四块钱一斤,现在经过深加工,一斤花生卖到四十多块,农民收入翻了好几番!”说起来,郭建华满是自豪。她的家乡开封市祥符区是花生主产区,种植花生60多万亩,郭建华为农民放电影时,农民会端着炒花生、煮花生放到她的桌子上,花生陪伴着郭建华的放映路。后来,郭建华提出把农民种植、养殖和林果业的技术拍成科教片,有了中国首部农村轻喜剧科教电影《咱家花生好收成》,这些花生,正是农民通过看电影学会科学种田,用新技术种植出的高产的地膜花生。看一部电影学会一门技术,电影正在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课堂。

  “电影真是一个活教材,是一本百科全书,你需要啥,电影里都有。”郭建华告诉记者,以前给农民放电影说是让农民受教育,实际上现在是通过优质服务来解决农民生活中的需求,也拉长了电影的产业链。她提出了“电影+科技”“电影+文化”“电影+卫生”“电影+医疗”“电影+廉政”等,与各部门联合,电影搭台,各口唱戏,谁愿意来唱谁就唱。比如“电影+医疗”,颈椎病、风湿病等常见疾病都拍成了科教片,原本有病就拖着的农民也更加关注起自身的健康;“电影+法律”,用电影加强基层普法,其中有一部科教片叫《行车走路话安全》,奶奶在过马路,孙女一把拉住她:别走啦,别走啦,再走你就违法了!奶奶说我走个路违啥法,你净是没事儿干。孙女告诉奶奶,你再走就违反交通法了,红灯停绿灯行,再往前走就危险了,该人家车过不该你走了。通过“电影+”,郭建华希望达到“五来”:把曾经令我们骄傲的银幕高高地挂起来,让父老乡亲们双腿跳起来,胳膊甩起来,歌喉唱起来,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火起来,父老乡亲们乐起来。“我们要让农民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双丰收,要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只有九亿农民的文化生活搞好了,才是真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为农民放电影,农民选我当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说,她每次到全国两会,带来最多的建议也是与惠农、农村文化发展相关的,比如关于国家支持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加强农村普法教育的建议,支持全国中小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发展的建议等。这次两会上,她的建议围绕文化自信、小康中国、富美乡村的主题,希望国家要通过文化扶贫、文化扶智,尽快培养一批河南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促使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提高农民农副产品的经济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当然,她也希望她们的开封花生,也可以像“信阳红”茶、“好想你”枣一样成为驰名中外的品牌,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红火火。

  “六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回首来时路,郭建华说,反映她放映历程的《电影儿女》的主题曲,就是她最想表达的:“‘一方小银幕,能装地和天,演不完千古悠悠美与善,放不尽人生百味苦辣酸甜。银幕就像老娘土,养壮了根,养旺了苗,养靓了女,养俊了男,养甜了老百姓的苦日子,养美了大江山。’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的乡村放映员!”

(编辑:阮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