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宽:七十年来,《谁是最可爱的人》

  听友们,大家好:

  我是导演李前宽,30年前,我们新中国40岁,那年我导演的《开国大典》上映,在新中国50岁那年我导演了《抗美援朝》,今年,我们迎来祖国70岁华诞,我正在筹拍《东方欲晓》。今天,在阳光沐浴的茶歇之刻,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一篇时代经典,这就是,魏巍同志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说起《谁是最可爱的人》,我想,很多听友们首先想起的或许会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吧。或许你还记得,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当这段文字又一次响起,你是否回忆起那些年,我们把手放在小课桌上,在语文科代表的带领下,高声诵读课文的岁月?

  或许通过这篇课文,语文老师教会了你,什么是报告文学,通讯和消息又如何区别;或许因为这篇课文,你了解了那场朝鲜战争,那段让咱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在那 同学少年时,你就记住了“最可爱的人”这五个字。

  这家喻户晓的五个字是怎么来的呢?

  1951年初,魏巍同志作为战地记者,在抗美援朝前线采访了3个月。头上飞机盘旋,耳边炸弹开花,可他根本顾不了这些,全部心灵都被战士们的英雄行为给他的感动占据着。这些思想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有一天,“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几个字就像一组神圣的雕像、形象地从脑子里“蹦”了出来,后来,成为了这篇通讯的名字。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毛主席看过之后批示:“印发全军”。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对志愿军广播》板块,在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齐越同志的激情朗诵中,战士们通过电波,知道了自己被祖国人民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1953年,周总理给文艺界开会,话讲到一半,竟放下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以热烈掌声向这位作家表达了敬意。

  但魏巍同志却总说,这篇通讯,真正的作者,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让我们从这篇通讯中的一段文字说起吧。

  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或许你还能记得这段文字吧,描写的是抗美援朝中一次看起来不那么大的阻击战——入朝后第一次战役中的“松骨峰阻击战”。这场阻击战因《谁是最可爱的人》出了名,但也确实称得战争史上的奇迹。你想想,我们人民子弟兵一个连,守在一个小小山头阵地上,抗击敌人三十多架飞机、近二十辆坦克、几十门大口径火炮、千余名步兵的轮番攻击,竟然坚守了整整一个白天。

  别说我方记者,就连美国人也震惊了。他们惊呼,美军精锐主力、号称“永远不是第二的第2师”失败了。他们后来这样回忆中国军人:“我们在高地向他们开火,机枪开火再开火,但他们还是继续进攻。他们好像全然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自1776年以来,从未遇到过如此凶悍的对手……单兵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前所未有”。

  看啊,在我方是最可爱的亲人,在敌方看来也是很敬佩的对手。他们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真正作者,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

  转眼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60余年。我们的国家也进入“和平年代”很多年。战争对于很多听友,特别是年青的朋友或许会是个多少有些遥远的话题了。但我想,60多年来,“最可爱的人”的含义却越发饱满了——

  1998年夏天,抗洪抢险。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像死守阵地那样,死守在大坝上。哪里有决口,他们就用身体堵;哪里车进不去,他们就靠人去搬运,把沙袋送上险区;哪里有人被困,他们就开着冲锋舟去救,冲锋舟进不去,就在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淌行,然后用肩膀把受困群众背出来。

  2008年,汶川地震。那天,在某个深山里,地震毁掉了一座必经之桥上的桥板,仅剩承重的铁索。几十名孩子见状都哭了起来。这时,只听一个连长高喊“听我命令,全体战士立即上铁索桥全都趴下!”,这支救灾部队33名官兵齐刷刷趴上桥索,用身板做桥板,任凭刮风下雨,桥体晃动,战士们也死死扒在铁索上。“小朋友,踩啊,不怕,踩准了,往叔叔背上踩过索桥啊!”这是那天战士们呼喊的最响亮的声音。这是多么撼动人心的画面呀,几十个孩子牵着手踩着战士们的身躯,一个个平安走过身板之桥。撑起孩子们生命的这些战士,不正是和平时代里最可爱的人嘛。

  2011年春天,“徐州”舰受命去利比亚执行撤侨任务与安全撤离的两千余名同胞,大家簇拥在轮船甲板上,共同挥舞着五星红旗,齐唱《义勇军进行曲》。2015年春天,在亚丁港的另一次撤侨行动中,“临沂”舰一女舰员拉着一个安全归来的小侨民,大手拉小手,走在港口上,阳光灿烂,孩子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这个女兵用温柔的爱不让孩子丝毫看出战争留下一点的痕迹。

  60多年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真正的作者们,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从未停止过谱写和抗美援朝那段战争史同样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一次次冲向塌方、地震、火灾现场,为了救人逆着安全方向奔跑的样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美背影”。他们经常要连续奋战,不眠不休,累瘫在地上的他们,吃个盒饭嘴张到一半都能睡着的样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美睡姿”。

  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很多年,我们依旧会被这些事情、这些人感动着。很多时刻,“最可爱的人” 这几个字都会从我们的脑子里“蹦”出来,从我们眼前浮现出来,和很多年前,发生在魏巍同志身上,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一模一样。

  在这场战争过去半个世纪后,我在央视重中之重的《抗美援朝》拍摄中,将镜头聚焦在“最可爱的人”身上,为了保家卫国,人民子弟兵高唱:“…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跨过鸭绿江,踏冰卧雪,艰苦奋战。杨根思冲入敌阵拉响怀里的炸药,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确保部队前进。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坚定,让我们见证一个战士怎样的践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的战士在凛烈寒风中急行军,鞋子破了赤脚前行,在行军中抓一把炒面送到嘴里咽不下,又抓一把路边的积雪送到嘴里。

  正如魏巍同志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到的场面一样,一个战士,他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却说他在这里吃雪,为的是让祖国人民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这段文字,今天读起来,依旧让我们内心被什么东西填满。

  所以啊,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在厨房忙碌,准备那顿孩子放学回家后全家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当你浏览网站,研究周末该和好友一起吃点什么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咖啡,打开电脑开始工作的时候;当你在朋友圈纪录美食美景,写下“岁月静好”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会很惊讶地对我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那些从战争硝烟中走来的人、那些从救援前线回来的人,那些年夜饭要在岗哨上吃,节日回不了家,只能在视频里与家人通话的人,他们都会知道你和你们正生活在幸福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这些人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些就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真正作者们,他们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也一直在不断续写着《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拍摄《抗美援朝》时,中国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上将对我说:“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战士和在朝鲜战争第一线的彭老总,都是我们共和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才是历史上这场战争的主角,是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奉献出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祖国富强了,人民幸福了,不要忘记他们,更不要忘记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最可爱的人。岁月的历史,永远铭刻着为历史书写辉煌的人,他们用鲜血与生命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大爱。人民有理由礼赞他们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我想这本创作于60多年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我们是永远“活着”的时代经典,它将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感动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人。

  好了,在茶歇之刻跟听友们聊上片言碎语,谈不上对《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解读,只是一个导演对这篇时代经典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