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文艺工作座谈会>座谈现场>标题

何沐阳:用心用情用功唱响时代赞歌

时间:2019年10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何沐阳
0

  作为一名新文艺群体的音乐人,我真诚感谢中国文联这些年来给予我很多学习交流和参与主题创作的机会,使我受益匪浅。今天我主要想和大家分享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进行音乐创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在深入生活中谱写时代新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新的时代有新的语境,音乐人应当响应时代召唤,顺应时代语境,用心用情捕捉新时代的脉动与形象,将歌曲的重音与时代的情感牢牢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道出了文艺创作的真正秘诀。许多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大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体验。许多能够传世的音乐作品,往往携带着时代的生活信息,经过自然的选择、人们的选择,这些作品慢慢成为经典。

  近年来,我一直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组织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实践,这使我有机会更深入地扎根现实生活,更多地与音乐界的前辈和同仁们交流创作。2016年8月赴西藏采风创作是行程和周期最长的一次活动。西藏既是创作的富矿,同时也是严峻的考验——高原缺氧、水土不服。但是大家在经历考验后,却发出这样的感慨:“心不远,路就不远”“缺氧,不缺精神”,经历了从平原走上高原的生命体验,获得了从“高原”迈向“高峰”的文化自信。

  正是这份与火热生活相遇、与基层群众相亲带来的灵感,激励我创作了三首西藏题材歌曲:《高原的梦》《万年吉祥》《我和西藏有个约定》。我写《高原的梦》用了很接地气的民谣风格,以一个西藏牧民家庭的视角,通过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变化,反映普通牧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这样一种鲜活生动的语言和曲调,描绘新时代中华大地上生活着、奋斗着的人们自信乐观的形象,也给我带来创作的愉悦,留下美好的时代记忆。

  在家国情怀中抒写人民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生命总是与祖国休戚相关。回望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几代音乐家坚定的信仰和赤诚的家国情怀。从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的聂耳、冼星海、郑律成,到100名“改革先锋”中的施光南、李谷一,再到刚刚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郭兰英,以及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王昆、贠恩凤、郭兰英、阎肃,共和国的英雄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个用歌声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音乐家的名字,他们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的期望的最好诠释。这些闪光形象对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我总是希望在创作中有一种大的情怀,能够更多地表达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我经常问自己,这个作品是为谁而写,什么是我创作的格局?因为这些思考,我有了想写一首给中华民族的歌曲的想法,在这样的时代,中华民族更需要找到共同的情感和表达,于是我写下:天耀中华,天耀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天耀中华,天耀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以每个个体对整个民族的情感为触发,超越时间和空间概念,把五千年来凝聚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情怀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达,以作品彰显不忘初心,坚守正道。

  在砥砺创新中提升艺术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这些年我参与了很多重大主题创作,感受也非常深。我觉得越是重大主题创作,越是要反复打磨锤炼,精益求精,确保艺术质量上的高水准。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是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的统一。立意高,并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艺术化地表达和呈现,不断尝试新的诠释方法和表现手法,做到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我在创作歌曲《万年吉祥》时,就把西藏特有的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并且运用国际化和时尚潮流的电子时尚元素,为歌曲增加了强烈的时代感。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做得更加现代、更加好听、流传得更广,让中国时代精神在世界文化环境中产生影响,这是我做音乐的初心,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我帮助很大,可以说是打开了一扇门,每学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思想境界都有新的提升。参与中国文联及相关协会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大家交流切磋,不仅提高创作质量,也得以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作用。对此,我深怀感激。唯有继续钻研、努力创作,以优秀的作品回馈时代和人民。

  (作者为中国音协新兴音乐群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唱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编辑:云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