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长——吴冠中纪念座谈会发言选登
发布时间:2010-08-10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祖国和人民 

——在吴冠中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2010年8月9日

  根据中宣部的统一部署,今天,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在这里联合召开吴冠中纪念座谈会,认真学习吴冠中先生的优秀思想和高尚品德,深情追思吴冠中先生的非凡创作和卓越成就,大力弘扬吴冠中先生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动员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和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祖国和人民。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文联,对吴冠中先生的逝世表达深切缅怀和沉痛悼念,对吴冠中先生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吴冠中先生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

  吴冠中先生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2年,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1947年,赴法国求学。1950年,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他曾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法国文艺最高勋位、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

  吴冠中先生忠诚祖国,热爱人民,具有优秀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吴冠中早年赴法留学,学成之后毅然回国。他坚信,“真要搞艺术,还是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只有到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才能搞出有感情的东西来。”几十年来,他坚守艺术理想,牢记社会责任,回报人民大众,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美术作品。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哪怕已经完全画好、裱好,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亲手毁掉,曾两次把数百张作品付之一炬。因为他有一个坚定信念,“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他明确主张,艺术家要关注现实、关注群众,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主张艺术作品要为大众接受和欣赏。他时刻提醒自己,“我画画时,想着背后有两个观众,一个是西方的大师,另外一个就是人民。”“画作要靠时间和人民来评判”。

  吴冠中先生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具有高超的技法和丰硕的成果。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主张博采中西、融通古今,把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融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的不同美学观念,鲜明提出并践行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推出了许多富有民族气派、时代特色、个性风格的油画和水墨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国当代艺术的开拓创新和多元发展树立了典范,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吴冠中先生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优良的师德和美好的情操。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他默默耕耘,把智慧和心血奉献在三尺讲台上,深受学生的爱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忠诚党的艺术事业,诲人不倦,育人不辍,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艺术大师,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曾出版《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吴冠中谈艺集》《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著作,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殿堂留下了丰厚的精神宝藏。

  吴冠中先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具有广阔的胸怀和进取的意志。他提倡艺术家要尊重传统,但不要盲目迷信传统;提倡要为我所用地吸收外国现代艺术长处,反对照搬洋人的艺术,主张中国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强调指出,“画家有国界,艺术无国界。”他积极融会贯通东西文化之美,发扬创新精神,焕发创作激情,激发原创能力,奋发有为,推陈出新。他先后在香港举办“吴冠中回顾展”,在英国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在法国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为推动中外美术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使者。

  吴冠中先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具有简朴的作风和高洁的人格。他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累,生活朴素,不尚奢华。他精心挑选出300多幅画作,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香港美术馆等,表现出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人品、艺品。吴冠中曾讲过,“爱上了美术……身家性命都属美术之家了。”“我常跟我的孩子们讲,我的画不是个人遗产,钱、房子你们可以分掉,但是作品我要送给公共机构,让历史来检验。我的艺术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所以要把最好的作品留在中国。”他关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多次把作品拍卖所得款项捐赠出来,体现出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真挚情怀。他生前留下遗愿,逝世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举行追悼活动,展示出朴实无华的人生态度和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堪称文化艺术界的楷模。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他的一生,是放飞艺术理想、追求艺术真谛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位艺术大师的崇高境界,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们学习吴冠中先生,就是要像他那样,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自觉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唱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我们学习吴冠中先生,就是要像他那样,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让艺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之中,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学习吴冠中先生,就是要像他那样,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发扬创新精神,焕发创造激情,不断催生新的艺术样式和表现形式,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我们学习吴冠中先生,就是要像他那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时刻牢记艺术工作的社会责任,不断攀登人生高峰和艺术高峰,认真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

  当前,全国文艺界和文联系统以及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李长春同志在参观“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以更加扎实、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切实履行基本职能,努力发挥更大作用,团结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践行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催生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深受人民欢迎和喜爱的名家大师,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缅怀一代大师的崇高风范 

——在吴冠中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蔡武(文化部部长)

2010年8月9日

  今天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在这里隆重召开吴冠中纪念座谈会,缅怀和学习一代艺术大师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和执着坚定的艺术精神。

  2010年6月25日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与世长辞。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一同参观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表达了对吴冠中先生的深切怀念,高度评价了吴冠中先生的思想品格和艺术成就。

  吴冠中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在数十年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实践中,他寂寞耕耘,不断进行大胆的创造性的尝试。他始终坚持从民族的欣赏习惯出发,始终以“我为人民作画、我要努力画出人民的美感”作为自己艺术的立足点,始终以表现中国人民的情感、气质和美感为追求,坚持以“群众点头、专家鼓掌”作为对自己艺术创作的要求,努力探索既能反映时代风貌,又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中西绘画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百花齐放的画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吴冠中艺术的独特风格。

  吴冠中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在生前,他精心挑选了自己的数百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浙江省博物馆、鲁迅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等,把自己的艺术作品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显示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他爱憎分明,性情率真,光明磊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吴冠中先生以其一生的不懈追求和丰硕成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李长春同志在参观吴冠中纪念特展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高度评价吴冠中先生的思想品格和艺术成就的同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吴冠中先生为榜样,学习他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重要性,为催生更多传世之作和名家大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社会环境。

  人是艺术事业之本。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有赖于优秀艺术人才辈出和优秀艺术作品的大量涌现,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依靠一代代优秀的艺术人才的不懈努力。德艺双馨,不仅仅是党和人民对艺术家的期待,也应该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向吴冠中先生学习,不仅要学习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学习他勇于创新,不保守、不封闭、不僵化,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更要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挚爱,学习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艺术品格,不流俗、不媚俗,始终坚守艺术的冰清玉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李长春同志在参观“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时的重要讲话,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宽容挫折和失败,鼓励和培育创新文化,积极探索并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和发展的新机制,为艺术人才提供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使艺术创造得到更广泛的尊重,为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产生创造条件,为催生名家大师营造良好环境。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要求我们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向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优秀艺术家群体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努力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美术界深切怀念吴冠中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先生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通古今、融中西,是吴冠中艺术最大的特点,他理解古今艺术变化规律,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有独特个性又体现民族性的艺术风格,对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起了表率作用。他强调艺术家要有思想,要说真话,主张艺术要有个性,他的许多文章和绘画作品都强调现实意义,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最早发表文章反对美术作品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他主张艺术家不要孤芳自赏,提出“风筝不断线”,认为艺术作品不能脱离群众,艺术家应当创作能够感染群众的艺术作品,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

  袁运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先生一生都坚持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他说艺术家如果脱离了生活,就失去了反映现实的能力,缺少了活生生的探索和表现力。即使后来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但是在深入生活这一点上,他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和健康人一样。写生是他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基础,他画了大量的写生,认为没有写生就不可能有他的创作。作为与吴冠中先生长期共事,并经常在一起探讨艺术问题的老朋友、老同事,我深深敬佩他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我们曾多次一起外出写生画画,住小旅馆,甚至大车店。他身材瘦小,却韧劲儿十足。朴实、倔强的性格造就了一代大师坚持、真情的艺术。

  杨力舟(原中国美术馆馆长):吴冠中先生的一生以极大的热情与真诚,苦苦耕耘于油画的民族化探索中,水墨画的新意境、新品格的创新中,终其一生,为艺术献身,对生活美的挖掘和形式美的表现,执著追求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发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其青春的活力一直保持到年届九旬之时。他的艺术人生对我产生的启示可以概括为:第一,坚信创新必须源于生活。吴先生数十年来在平凡中求得诗意,在形式美的探寻中真正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他的民族性、爱国情操,都流淌在他的作品中。第二,不断探求艺术规律,独立思考,不盲从,保持创作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吴先生从不用古人的眉目塑造自己,在自己的艺术风格锤炼中不断变革,从不自缚。

  吴长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冠中先生是我国杰出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中国的艺术和教育事业,对新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并不懈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笔耕不辍,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个人风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享有崇高声誉。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他始终坚持真理、勇于进取,循循善诱、孜孜不倦,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为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典范。吴冠中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给艺术和人民的一生,他将对祖国和民族的满腔赤诚与热爱凝聚在笔端,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美术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艺术遗产。

  范迪安(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冠中先生曾经把他的人生称为是“东寻西找”的人生。作为一个画家,吴先生一生以祖国山川风景为主题,踏遍南北东西大地,“东寻西找”这个词可以说是对他一生都在行走和寻觅的概括。但是,对于一个生于“五四”时代、经历着20世纪中国社会与文化风云变迁的艺术大师来说,“东寻西找”更是他解决时代文化与艺术课题的象征。用吴冠中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是“横站”在中西文化之间,一生咬定在现代层面上的中西融合这个文化理想并持续探索,由此为我们留下了极有启发意义的经验,那就是: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眼光看待中西艺术的相同性;遵循艺术规律和美的创造规律来实现中西融合;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杨晓阳(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在最后的几年,张仃先生和吴冠中先生观点的对立成为了一个公案,影响了中国画坛,但我个人认为,他们基本观点其实非常一致:1.两位先生都崇拜鲁迅;2.两位先生“形式美”、“形式即内容”与“守住中国画笔墨底线”是一致的;3.两位先生在“拆掉中国画的围墙”和“城隍庙与毕加索”的主张是一致的;4.“风筝不断线”、“不要脱离人民群众”、“美术为人民服务”,两位先生在这点上也是完全一致的。尽管语言表达方式表面上不同,但实质上两位先生的逻辑是一致的,两位先生客观上是唱了双簧,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一个是提出问题的勇士,一个是解决问题的大师,表现出他们共同的忧患和无奈。吴冠中在“文革”后期敏锐地提出的“形式美”、“形式即内容”、“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拆掉中国画的围墙”以及艺术应有独立的价值,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并非人人都有结果等观点,体现出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大师的高贵人品和不怕牺牲的殉道精神。

  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在我和吴先生的所有接触中,他始终对母校一往情深。多少年过去,在我们研究吴先生艺术和精神的时候,都一再感受到:吴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国美”)学脉精神的最全面的实践者,他坚守和发展了林风眠开创的东西艺术融合之路,并形成了一代高峰。同时,我们也始终自问,当时的国立艺专是以怎样的一种氛围深深地打动了吴先生,并启示了他的精神未来呢?这个答案不能单纯归于吴先生的铮铮铁骨的个性真情,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国立艺专对自由创造的重视。我想这里边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契合,有一种对于创造性灵魂的强烈邀约。

  国美学脉的另一特征是会通精神。吴先生的艺术融通中西,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追求时代性,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追求民族性,但在核心处却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同时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思者,一方面将这些思想化作出色的文字,另一方面在艺术上表达和论证这些思想。吴先生的艺术重诗性的创造,这恰恰是国美学脉的又一个特征。

  李磊(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从2005年到2008年,吴冠中先生先后分3次无偿捐献给上海美术馆87件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是吴老捐给国家的,它是吴老深情的重托,更让我们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唯有认真地整理、研究、弘扬他老人家的艺术才能对得起他的重托,才是我们国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做的工作。

  2009年我们在中国美术馆等单位的支持下,举办了大型的“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并整理出版了《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集》《不负丹青——吴冠中艺术评传》《思考的回声——吴冠中艺术研究与评论》。2009年下半年起,我馆开辟专馆长期陈列吴冠中先生捐赠的作品,使广大观众能经常看到大师的原作。目前,我们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打项目,在文化部外联局的指导下,准备2011年中国与奥地利建交40周年之际在维也纳举办“吴冠中艺术展”,2012年2月在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举办“吴冠中艺术展”。(按发言顺序摘登)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