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唠”生肖
发布时间:2017-01-23

  年过九旬的老艺术家黄永玉与生肖画有着特别的缘分。198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由黄老设计的首轮生肖猴票,猴票成为集邮界的神话。12年后,他再次与中国邮政合作,发行了第二轮猴票。2006年,中国邮政希望黄老设计狗年生肖票,然而他设计的狗侧腿撒尿的造型未能获得通过。黄老不愿意屈就,狗票也随之化为泡影。正是这一年,或许是因为赌气,黄老一连画了12张生肖狗作品,并印制了挂历,自此开启了连续12年的生肖画创作,从2006年至2017年,每年新年来临之前黄老都以当年的生肖为主题创作12张画,另外加上扉页和封面,刊印一本挂历。 

  1212个生肖168件作品,119日至21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将黄老这12年的坚持,集结为“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生肖画展”呈现给观众,风趣幽默、一针见血的黄氏风格在其中尽显无余。在118日举行的媒体说明会上,黄老与记者们的对话更是让句句经典的黄氏风格深入人心,以至于会后有年轻记者私下将黄老称为“段子手老黄,可爱得不要不要的”。“老黄”讲述的那些生肖画背后的创作故事,也流露出一位老者的智慧与从容。 

  “老黄”画十二生肖画出了十三种动物。怎么回事呢?曾经有一位香港朋友请“老黄”画一套十二生肖画,“老黄”便画了,可画完一数竟然是13张,原来猫也给画进去了。后来就有人跟“老黄”说:“你多画一张猫也挺好,你属于有九条命的人。”“老黄”一想也是:“抗战时期,日本人的炸弹在身边爆炸过两次,我都活了下来。所以生肖画里要是有个猫,也挺好。” 

  要说这“十三生肖”里哪个生肖最难画,“老黄”觉得当属龙。“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龙,而且关于龙的传说和成语也极有限,大都用俗用旧了,重复老套画来乏味,观看亦无意思。”“老黄”费了一些心思,才“榨”出了与龙生九子典故有关的一套壬辰龙年挂历。要说哪个生肖最好画,那就是牛,“老黄”画得得心应手。牛,大家都不陌生,由牛可以联想到很多,黄老通过牛联想到了牛顿。“除了牛的生肖画,我又另外画了一套牛顿的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的文章就很好做了,树上有一个苹果可以画一张,苹果是别人用绳子绑在树上的,又可以画一张,还有苹果掉到洞里,苹果掉下来的时候又被狗叼跑了,人又去追……”听上去,“老黄”一来了灵感,想停都停不下来。 

  年年月月,生肖画反复画,“老黄”的生肖画出了新意,跟上了时代。“老黄”自曝家用电器里使得最顺手的就是手电筒。除了手电筒以外,都不大会用,电视机刚学会调频道,出门去外地几天,再回来就又不会用了,又要从头学起,就更别提网上冲浪了。所以“老黄”弄不懂怎么周末一帮朋友来家里做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们好像不是来家里做客的,就是来看手机的,我就画了一张猴子,‘花果山水帘洞一万次代表大会开会了!不要玩手机!’”听到此处,坐在一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又透露了“老黄”刚开始用手机时的一个小细节。有一次,“老黄”说肚子不舒服,老是咕咕叫,结果一掏兜儿,其实是手机来电正在肚皮上震呢。 

  “老黄”最近挺忙的,除了画画,还忙着写长篇小说。要说这长篇小说篇幅到底有多长,“老黄”说,杂志连载9年了,现在写到自己的17岁,还要写到90岁,真怕自己写不完。有人建议“老黄”找个秘书写,“老黄”不想,就是要用钢笔一笔一划地伏案写作。“我怎么能找秘书呢,我又不是老革命,老革命就可以找个秘书,你讲讲让他帮你记下来。我现在几乎每天上午都会写作,晚上也不敢吃安眠药,吃了安眠药,第二天早上起来糊里糊涂的,就写不下去了。有的时候半夜三更来了一句精彩的,爬起来赶快记下来。写小说首先要自己得意,自己不得意,别人看起来就讨厌了。”“老黄”说,写作和画画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周围的好朋友又都是“好事之徒”,和周围的朋友一起聊聊天,开开心心地就把画完成了。写作是出于喜爱,“如果我不喜欢,我就不会写,我做很多事情都是因为喜欢,所以写到现在,我还没有泄气,还有很多好朋友给我打气。”这或许对旁人是一种启示,要出于本心,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时间是那么地飞快流逝,眼看我画完了足足十二年的生肖月历。人,究竟还是老了,九十二岁的人再挺也挺不到哪里去了。”——黄老在展览中一组生肖画的前言中这样写道。也曾有人问过黄老,以后还画不画生肖月历?黄老答曰:“不要了。因为上天不可能再给我整整画得完一圈生肖的十二年时间,万一画到一半或不到一半,我和月历都断了气,岂不是十分没意思?”可是,在心里,我们都希望这个可爱的老头儿既然属猫,就最好能再画八圈!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