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2018全国两会>独家报道

陈澄代表:戏曲改革,不能改没了传统

时间:2018年03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 华
0

戏曲改革,不能改没了传统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陈澄

  “以前来人民大会堂,是作为演员在这里演出,现在在这里参加两会的感受跟当时完全不一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陈澄把自己参会以来的紧张心情,归结为自己作为新代表的激动与兴奋。

  出身梨园世家的陈澄,10岁登台,如今从艺30多年的她,已是梅花奖、白玉兰奖、华鼎奖获得者,塑造了祥林嫂、方大姑、王玉莲、成县长、薛小妹等经典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着“淮剧公主”的美誉。尤其是,近年来她和爱人陈明矿联袂主演的大型现代淮剧《小镇》,直面道德危机,还原当下现实生活本真,获得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剧目”、第十五届“文华大奖”等荣誉。

  “淮剧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江苏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几十年来,我见证了淮剧的繁荣时期,不景气时期,以及在国家政策扶持以及积极自我调节后,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各个阶段。”陈澄告诉记者,在这一过程中,有人走、有人留,剧团曾经长达十年之久,招不上人才。“这个事情是要提前做的,等到断层了就来不及了。”正是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所以知道人才对于一个剧种发展的重要性。此次两会,陈澄带来了有关“戏曲进校园”的议案。

  “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进校园是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陈澄说,2017年《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虽然“戏曲进校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陈澄看来,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戏曲教育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教师;部分地方开展“戏曲进校园”出于被动或临时应对,缺少统一部署安排;部分学校、家长、教师认为地方戏曲是不合时宜的、陈旧的,没有必要学习,更没有必要保护,持消极应付或抵触的态度。陈澄担心,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使“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成果大打折扣。

  为此,陈澄建议,邀请专业演员到学校兼职地方戏曲教学,加强对教师进行地方戏曲的专项培训,请传承人来校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戏曲文化;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多开展地方戏曲展演、汇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陈澄还建议,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将“戏曲进校园”纳入财政预算,按照送戏下乡管理体制,按场次结算以奖代补经费,以使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深入扎实的开展。

  近年来,陈澄还将关注点聚焦于淮剧现代戏创新发展上。“戏曲肯定是要改革的,但不是盲目改革,不能改得没了传统,或者改得没有自己的特色了,听不出来是什么剧种。”在她看来,淮剧目前之所以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得益于其板腔体与曲牌体并存的特质、有着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还因为它继承了淮剧自身的声腔和朴实的气质。“戏曲声腔很重要,很多剧种表演方式都可以互相借鉴,只有声腔是自己剧种的,剧种的区别就在于此。很多剧种尝试道白用普通话,很快又改过来,语言是自己剧种独特的东西。”而陈澄自己,在保持传统淮剧所特有的美感之余,又独具创新,将现代歌曲元素融入淮剧音乐,在唱腔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澄腔”特色,更贴近当下生活,贴近这个时代。

  “作为戏曲演员,虽然很辛苦,但也让我很享受,只要选择了这份事业,就必须去爱它,爱到骨髓,融入血液,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陈澄说,两会期间不断地感受到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现在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淮剧演员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肩头又多了一份责任,要把几十年来获得的舞台经验,扎扎实实地传承给后辈,“要替文化、替戏曲发声,不能辜负观众对我、对淮剧的信任和期望”。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