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2018全国两会>独家报道

骆芃芃委员:站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对待篆刻艺术

时间:2018年03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0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吉祥如意(篆刻) 骆芃芃

 

德不孤,必有邻(篆刻) 骆芃芃

  立足本专业,放眼整个业界生态,一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的工作与创作思路——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从与老艺术家的交流中,她发现对艺术品收藏的“盲点”;而身为篆刻家,她也绝不认为篆刻只是对石奏刀,而是将篆刻艺术提高到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对待。

  保护好老艺术家的作品和藏品

  “现在一些艺术上很成熟的知名老艺术家,基本都在八九十岁,有的甚至已近期颐,但他们的作品和藏品保护、收藏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和一些年迈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骆芃芃发现抢救、保护和收藏年迈艺术家的作品与藏品,已经刻不容缓。

  “一些在绘画、书法、篆刻等视觉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其中有一部分在中年时期建设了自己的私人艺术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但现在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己经营不了,子女又有可能无法继承他们的事业,若交给外人,自己又不放心;而还有很多艺术家没有自己的艺术馆,随着年岁的增加,自己的作品和收藏品只能全部堆在家里。”骆芃芃介绍,拥有私人艺术馆、美术馆的艺术家们,其运营事业无法交给子女的原因:“诸如子女无法继承父母的事业、没有运营展馆的能力等,总之原因诸多。”

  同时,很多大艺术家又是收藏家,自己的艺术已到炉火纯青的阶段,艺术眼光自然与普通收藏家不同,因而他们的藏品亦是精彩绝伦,不但能够形成系列,甚至可以视为研究艺术家艺术世界或某一个视觉领域课题的专题收藏。“作品精彩、藏品丰富,但关键问题是艺术家年岁已高,这些作品和藏品怎么延续,是一个艺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骆芃芃说。

  因而,在今年的两会上,她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年迈知名艺术家进行重点调研,了解具体情况,制定抢救、保护和收藏年迈艺术家的作品和藏品的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和传承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与收藏成果。“我建议,国家可以进行调研,了解有多少艺术家有这样的需求,之后制定评估标准,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出台保护政策。”她说。

  让篆刻走进民众生活

  2006年,金石篆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对篆刻艺术相关法律政策、资助项目的陆续出台,让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篆刻形式构成与外延拓展工作的骆芃芃感觉一拍即合,“以非遗角度看待、保护和发展篆刻,非常有前景”。

  “今天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很多关爱和支持,为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因为它永远都在创造与传承的路上。”思考篆刻这门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使篆刻走进民众生活,一直是骆芃芃和很多篆刻家的探索方向。而举办篆刻作品展览、参加篆刻作品拍卖,在骆芃芃看来,都是弘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篆刻艺术的有效途径。

  去年初,骆芃芃的篆刻作品《千秋》《春不老》参加了“非遗大师精品拍卖”专场,两件作品分别以30万元和28万元的价格落槌,从一个侧面预示了篆刻艺术的当代价值和市场潜力。“现在拍卖公司的专场拍卖是篆刻艺术走向市场的最重要途径,网络拍卖的形势也一片火热”,骆芃芃观察了一年的市场动态,发现大拍、小拍、微拍上,都有当代篆刻家的作品上拍,“成交率很高,特别是微拍专场,作品图片传上去,喜欢的藏家直接用微信付款,作品就快递到家,特别方便”。

  她还发现石料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最近几年,老挝石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它的价格较寿山石低,但色彩之艳丽则不输寿山石,所以受到石料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追捧。”骆芃芃说,以往买名家篆刻作品,石料先花掉好几万元,再加上篆刻费用,对藏家资金的要求较高,“而老挝石买起来对藏家的压力不是很大,这对吸引藏家、普及篆刻,都是一个好现象。”

  不断从历史中寻源

  骆芃芃认为,“篆刻的大众化”是篆刻艺术在21世纪得以发展的核心,而篆刻家的创作活力,不能仅靠市场和收藏家的推动,突出篆刻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多重现代审美两个功能,更需要篆刻家不断从历史中寻源。从去年开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组织的“访碑问帖向传统经典巡礼”艺术实践活动就成为篆刻界“下基层”“双扎根”的亮点活动。篆刻艺术家去西安碑林访碑问帖,走访、调查和学习西安碑林、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保存的浩瀚的汉唐书法经典碑刻、墓志与经典法帖。

  “汉唐时期的书法碑刻创造了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也是书法艺术中除帖学之外重要的碑学系统的源头。通过深入走近艺术的‘源头’,在历史文明的传承之中体验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探究艺术的真谛,使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从厅堂和殿堂以及美术场馆中走出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与历史传承紧密结合,扎根基层、扎根民众,从而形成艺术创作观念与实践的互相观照。”在谈及“访碑问帖”的初衷时,骆芃芃如是说。

  2017年的“访碑问帖”活动结束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要求所有参与活动的篆刻家撰写实践体验报告,并将身心感悟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每一位篆刻家都创作出了书法和篆刻作品。“访碑问帖”将成为中国篆刻艺术院的“保留项目”,“今年我们还将去山东‘访碑问帖’,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把传统经典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创作出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骆芃芃说。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