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相聲演員講究説學逗唱,背後卻是摸爬滾打,連滾帶爬,最好笑的相聲都是令人笑出眼淚的,相聲演員先吃苦後流淚最後才能懂得笑中帶淚的滋味,才能讓觀眾在臺下一把鼻涕一把淚“哭”成一片,臺上的演員在前仰後合的汪洋大海中如一葉扁舟微微一笑,接著抖下面的包袱。
在艱苦的奮鬥中,相聲界並沒有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70、80後如雨後春筍一樣迅速佔領了相聲市場,贏得了觀眾的口碑,他們在早年擠迫的環境中磨練出的絕技,也必將使他們未來越走越好。
nia nia,風浪太大lia
苗阜從一開始就打算“一條道跑到黑”,創立青曲社,要把傳承西北相聲當成畢生的事業去做,而這注定是條不平坦的路。
30多位演員集體走了,高曉攀説自己難,心裏委屈,因為他覺得他做的事情對團隊都是有益的,但最終還是擋不住。
他説那會兒很窮,凈找些偏遠的郊區租房,便宜,仍然經常交不起房費被趕出門,還經常挨餓,他發明了一種頂餓的食譜:清水煮爛面,就著大蔥吃。
在這裏,他嘗試著、學習著,希望能早日擔當起家庭的重擔。可是“北漂”並不容易,最艱難的時候,他甚至住過“水簾洞”一樣陰冷潮濕的地下室。
周末的夜晚,程序員馬春然的身影常常出現在北京的各個相聲小劇場。大幕拉開,華燈璀璨,他一襲青布長衫,舌燦蓮花,眉眼間儼然有名角的風范。他有些沉浸,又似乎漫不經心:“相聲對我來説,就是一種休息方式,是我的一種生活態度。”
一天,孔雲龍告訴岳雲鵬,德雲社要開一個會,會議的議題就是討論如何讓你走,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傳承與創新,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曲藝發展過程中一個命題的兩個方面,也是曲藝至今仍然擁有旺盛生機和活力的根本原因和內生動力。
現在的中國微電影市場極其繁榮,各類題材紛紛涌現,有打擦邊球吸引觀眾的,有玩驚悚刺激感官的,還有用懷舊祭奠過往青春的等等,今年一部名為《中國style》的影片則聚焦在中國曲藝領域。
社會各界和各級部門都在推進曲藝理論評論和教育研究工作上作出了積極努力,曲藝理論評論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通過高峰論壇、學術研討等形式,為曲藝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極大幫助。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文學藝術家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事業發展的未來。“文藝陜西的發展始終充滿著青春的激情,青年文學藝術家們活躍而勇敢的創造是文藝陜西勃勃生機的不竭動力。”
對曲藝逐漸滑坡的憂慮已在業界持續多年,2014年卻讓曲藝界人士的精神為之一振。苗阜、王聲的相聲《滿腹經綸》紅火起來之後,人們突然發現,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西安、重慶等紛繁喧囂的現代都市中,一批年輕人正把曲藝搞得有聲有色。
故意搔人癢處引人發笑的相聲,已經偏離了曲藝的本體。在大眾文化甚囂塵上的今天,文藝作品能否娛樂大眾,似乎已經成為衡量其成功與否的標準。“這種標準往往掩蓋了以往評價一個好作品的真正標準。”
在丟棄了“口傳心授”的傳統又未健全“學校教育”體係的當今學歷社會,由于本科層級的缺失,致使鏈條更不完善。這使相聲的基本知識難于普及,專門的人才隊伍也難以孵化。
回到本體,回到文學,回到人物,為演員或演員自己“把活兒”量身定做作品以讓創和演不再“兩重皮” ,相聲才能有積淀、有神採,包袱笑料沉實又耐人尋味,作品才能經典並被大眾喜愛。
曲藝作品是宣傳的利器,相聲是文藝輕騎兵。不過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人們接觸的娛樂形式也越來越多。一段時間裏,相聲陷入困境,好作品少,觀眾也不買賬。
新演員、新作品、新形式、新內容、新視角,才能打動觀眾、贏得市場。緊扣時代脈搏,緊貼老百姓生活,我們的創作來源于生活。傳承下來的好作品也是當年最有生活、最跟人民群眾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