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70年,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时间:2019年07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艺术报评论员
0

70年,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写给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之三 

  史诗般的新时代,期待“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的文艺精品。 

  当我们谈论文艺精品的时候,所谈论的是文艺精品不可替代的经典性、代表性,所谈论的是文艺精品所蕴含的思想的深度、精神的力度和文化的高度,所谈论的是文艺精品对国家精神和民族魂魄深刻而无形的塑造。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精品为民族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史诗般的新时代,期待“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的文艺精品。

  回望新中国70年来走过的道路,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的历史,我们发现,无论哪个历史时期的文艺精品,都是时代的精神标识。

  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再到齐白石、梅兰芳、徐悲鸿、冼星海、聂耳,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当我们谈论文艺精品的时候,所谈论的是文艺精品不可替代的经典性、代表性,所谈论的是文艺精品所蕴含的思想的深度、精神的力度和文化的高度,所谈论的是文艺精品对国家精神和民族魂魄深刻而无形的塑造。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文艺精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做出过多次重要论述。

  他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说——

  “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

  他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说——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

  他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说——

  “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精品的重要论述,在中国文联70年历史上均可找到生动而深刻的回应。

  自成立以来,中国文联始终将组织推出优秀文艺作品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把推动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

  那些烙印在共和国历史上、刻写在人民心上的文艺精品,不少都与中国文联有着密切联系——或者创作者是文联和全国各文艺家协会的艺术家,或者是文联和全国各文艺家协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组织、推动、扶持。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曹禺剧本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美术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这些中国文联主办的奖项,有的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有的在改革开放时期问世。它们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大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

  获得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的电影《红海行动》,同时收获奖杯和口碑。一批“新主流大片”把中国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创作水平推上新的历史高度。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有效解决文艺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中国文联围绕“中国梦”、“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等重大题材,努力搭建平台,优化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创作,拓展传播途径,扶持推出一大批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时代风貌、反映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围绕培育精品、培育经典积极行动——

  中国剧协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现实主义剧本创作,抓好剧种剧目建设,支持戏剧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在戏剧舞台上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中国故事;

  中国影协坚持正确评奖导向,鼓励电影工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品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旋律电影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中国音协聚焦中国梦的新时代主题,扎实推进“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2017-2021)——‘听见中国听见你’年度优秀歌曲推选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

  中国美协(组织实施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启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计划,将主题性创作与展览深度结合,推出一系列成规模、有影响的“史诗化”作品和主题性展览;

  中国曲协紧抓重大主题创作,持续打造全国优秀曲艺作品年度评选、中国精神·中国梦优秀曲艺作品征集等活动,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中国舞协努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加大重点作品创作规划和扶持力度,努力开展“舞典华章”年度舞蹈巡礼等活动,积极推广主旋律作品,传承经典文化;

  中国民协全面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文学文本,汇通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精选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原创文献,在全社会推动形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

  中国摄协建设展览品牌,用一系列主题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高水准展览为优秀摄影工作者、摄影作品搭建展示平台、提供传播渠道;

  中国书协鼓励书法家投身现实,锤炼笔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采风等主题实践活动,为书法家创作出兼具历史厚度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创造条件;

  中国杂协把握创作导向,加强行风建设,制定《关于扶持资助国内优秀节目参加国际杂技比赛暂行办法》,设立“重大国际比赛经费扶持”项目,着力打造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具备民族文化气韵的佳作;

  中国视协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拓展新思路,扶持新作品,在推进电视艺术精品创作方面由“下游”走向“上游”,接受委托成立“重点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指导小组”,扶持资助现实题材电视剧剧本创作;

  中国评协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组建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在中央主要媒体和文联所属媒体开办文艺评论专栏,为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完善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氛围。

   

  如何才能创作出文艺精品?说到底,还得靠创作者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

  “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

  刚刚去世的中国美协原顾问、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刘文西,足迹遍及陕北的村落、乡镇。他常年身穿灰色粗布衣服,从不计较生活条件,田间地头、山岭沟壑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和不少普通农民成了朋友。正是一百余次奔赴黄土高原深处的写生、创作,不计其数的速写积累,让他画出了人民领袖的壮阔胸襟和陕北人民的朴素品质,也让他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的典范。

  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中国剧协顾问阎肃,在基层部队与机械师、飞行员朝夕相处,全身心地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这才写下了《我爱祖国的蓝天》。

  ……

  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出优秀作品必须打通的第一关。他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精神,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开展“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在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为文艺精品的诞生筑基。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番话启示我们,巍然耸立的民族精神的大厦,离不开文艺精品这个基础。迎来70华诞的中国文联,正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进一步提升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自觉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构筑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奋进的精神力量!

70年,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写给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之四 

  当美好的德行彰显在一个领域蔚然成风,当明德引领风尚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爆发的能量助推的是时代主旋律的强劲高扬。 

  21世纪的今天,当历史的车轮将我们推向更远更高的地理和精神场域,当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当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普遍共识的世界大命题,当中国以更大的文化自信面向国际,更好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将赋予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更深远厚重的意味……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大汤山脚下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内,停放着一架用一个剧团名字命名的米格-15战斗机——“香玉剧社号”,一个已成为文艺工作者与祖国人民休戚与共的象征性存在。

  德如地厚,戏比天大。不仅捐飞机、上前线家喻户晓,伴随新中国70年,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常香玉70载艺

  途执著追求,让豫剧这个乡间小戏成长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

  今天,德艺双馨的“香玉精神”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影响着文艺、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精神……

  “只要羊能上去的地方,我们的戏就能上去”,这是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晋剧“小皇后”史佳华带领团队坚守戏剧基层舞台传出的佳话。多年来,中国文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授予一批批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向全国发出“弘扬‘德艺双馨’精神,争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铿锵倡议。

  当美好的德行彰显在一个领域蔚然成风,当明德引领风尚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爆发的能量助推的是时代主旋律的强劲高扬。

  文艺与文艺家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导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不可估量。

   

  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用明德引领风尚”,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具有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拥有“培根”与“铸魂”的厚度。

  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新中国用70年在世界史上创造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其深层逻辑是拥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主轴,让我们卓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中国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挺立民族脊梁。而当代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

  信仰驱动人生,共识引领社会,价值导航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界也需要凝炼自己的“价值公约数”,为艺术人生赋值,为艺术创作赋魂。

  2012年“两会”前夕,“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红红的8个大字被铭刻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大楼上。这是中国文联向社会发布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的高度凝炼与核心阐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界的具体落实,是文艺的价值标尺和精神旗帜。自此,从倡导到践行,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航标指引下,率先垂范以文艺实现价值引领,担当时代使命。

   

  明德何之谓?

  《礼记·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诗·大雅·皇矣》曰:“帝迁明德,串夷载路。”《荀子·成相》载:“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作为民

  族的精神传统,明德,谓光明之德,完美的德性,也称德才兼备的人,亦指彰明德行。

  康德终生仰望的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几乎已成世界有识之士坚守的人文信条。同时,他以“美是道德的象征”来连接二者,道德被视为无功利的艺术的终极功利。

  用明德引领风尚,关涉主体与客体、“做人”和“做文”两个维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德,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更是作品思想光芒的光源。只有坚定伟大理想信念、正确价值坐标、高尚精神境界,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才能以创作温润人心、引领风尚。这是主体,即“做人”的维度。

  2018年6月6日,鲜红的党旗前,83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举起右手,和其他青年党员一起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现场,老人一次次眼眶湿润,泪光中闪烁着矢志不渝的信念的光芒,也让人从中读懂他何以能倾其一生奉献电影事业,以塑造无数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成就平凡中的超凡。

  回望艺坛,梅兰芳蓄须明志抵日寇、徐悲鸿丹心铁骨赴国难,吴冠中穷其一世不负丹青,丛飞10余年透支生命构筑贫困儿童希望的课堂……助推中华文艺星光璀璨的文艺家,哪一位不是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典范?

  无道则文不立,道弱则文不强。德是艺之魂,决定着艺的方向;艺为德之本,奠定着德的基础。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拥有思想筋骨,道德光辉、情感温度,才能美教化、正人伦、移风俗。这是客体,即“做文”的维度。

  “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曾因主演电影《焦裕禄》而在一年内独得电影“金鸡”、“百花”、“飞天”等最佳男演员桂冠的中国影协名誉主席李雪健的话朴实无华。正是所谓的“傻”,荣誉满身的他即便在拍摄电视剧《中国轨道》时得知身患癌症,依然边化疗边拍摄,用心血和生命铺筑“中国轨道”。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做文”的态度。一生追求“认认真真演戏”的李雪健,让诸多佳作承载着个人与所塑造的形象的双重精神品质,怎能不触动人心!

  抚今追昔,无论昨天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号角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民族觉醒先声的《呐喊》,还是今朝扬国威、振国魂的《战狼》《红海行动》,展现当代英模风采的《孔繁森》《杨善洲》……优秀文艺作品无不是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以思想与道德力量启迪心智,烛照心灵。

   

  在新中国诞生前夜、中国文联脱胎之时,亲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毛泽东主席在讲话中说:“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

  一句“人民需要你们”,真诚、质朴,却内涵深邃。文艺工作者何以满足人民需要?唯有走出小我,拥抱生活,拥抱人民。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寄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文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道德律。

  伴随着新中国70载的非凡历程,团结在中国文联大家庭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心连心、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铿锵书写着中国文艺华彩篇章。

  从老舍《龙须沟》展现新旧时代两重天,到吴冠中《长江万里图》描绘锦绣山河;从《东方红》的恢弘抒写,到《复兴之路》的壮美画卷;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创作工程……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文艺画卷,倾注着创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民的热爱。

  从抗击“非典”到抗震救灾;从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足迹遍及神州大地、“最美志愿者”身影温暖穷乡僻壤,到援建希望小学、开展文艺扶贫;从助阵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到“今日中国”艺术周、“一带一路”主题创作等助力国家构建“大外交”“大外宣”,一场场勠力同心的文艺实践,文艺工作者用真情服务大局、服务人民。

   

  当下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多种思想碰撞、多元文化交融,经济的疾驰来不及等待精神成长的步履,和谐社会中夹杂着信仰迷失、道德缺失、价值错乱、行为失范,文艺繁荣背后是有“高原”缺“高峰”;存在心浮气躁,原创力匮乏,甚至善恶不明、美丑不分的隐忧;一些文艺家被名利俘虏,理想失守、良知沦陷……挑战前所未有,亟须以精神引领调正价值罗盘。

  面对当下文艺乱象,摆正文艺与时代精神的“风向标”刻不容缓。2011年10月,中国文联召开“加强和改进

  文艺评论工作座谈会”,让一股“文艺评论开新风”的清流在全国蔓延开来。2014年5月,中国文联成立国内首个全国性文艺评论家组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随后,全国28家省级协会相继诞生,中国文艺评论基地遍地开花,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国评论版图日渐清晰。——以评论引领导向,文联在行动。

  匡正失范需要榜样的力量。近年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会同中央文明办等机构在全国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从北京到青海,从辽宁到福建,从安徽到湖南,多年来,艺术家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道德的力量借艺术形象在社会不断延伸。引领风尚需要榜样的力量。多年来,中国文联先后举办了常香玉、阎肃、丛飞、韩雪等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先进典型座谈会,弘扬美德,传播正能量。——彰显榜样的力量,文联在行动。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2016年10月,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在京成立,接着,全国各文艺家协会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委员会相继成立;2018年1月,《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倡议书》强势发出。——加强行风建设,文联在行动。

  ……

  世界大潮,浩浩荡荡。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看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盛赞其歌颂的忠诚、仁爱和正义,亲自将其改编且促其热烈上演,借以表达他的启蒙思想。200多年前,一部中国戏剧洋溢的道德光彩就已在助推法国乃至欧洲的启蒙运动,21世纪的今天,当历史的车轮将我们推向更远更高的地理和精神场域,当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当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普遍共识的世界大命题,当中国以更大的文化自信面向国际,更好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将赋予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更深远厚重的意味……

  薪传大德、勇唱大风,天宽地阔,创造,未有穷期!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