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慎独慎微慎用权

时间:2020年07月10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杰
0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曾赠诗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认为诸葛亮、吕端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够做到谨小慎微,大事小事不糊涂。对领导干部来说,谨言慎行很重要,“慎独、慎微、慎用权”更是修身之要。

  为官需“慎独”。官员在独处时想什么、做什么?如果没有外人的监督,是否能做到不做亏心之事,不放纵自己,不做有违道德良知、党纪国法之事?这需要很强的个人道德定力和境界修养。纵观几千年中国文化,古圣先贤都把“吾日三省吾身”“不自欺”“处世当无愧于心”“暗室不欺”等看作“慎独”的一种表达。汉代的杨震、明代的李汰,面对金钱的诱惑,在暮夜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不是笑纳,而是断然拒绝。清代的叶存仁在离任之际,面对僚属们趁夜色馈赠的礼品,心领而已,这就是官员的“慎独”。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已经把“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化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晚清名臣曾国藩就特别看重“慎独”。他的遗嘱第一条就讲“慎独”,“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他把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思想应用于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之中。今天,很多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恰恰是在“慎独”上出了大问题。

  为官需“慎微”。在小事、细节上谨慎,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偷针的人和一个偷牛的人被捆在一起游街。偷针的人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把我与偷牛的人一样对待?偷牛的人低声说,别埋怨了,我也是从偷针开始的。人生的祸患危亡常常就是起于忽微细节、芝麻小事。杜甫因他人馈赠的一件名贵毛毯而心中不安,直到原物送还后才感到心安平和。白居易在杭州为官,即将离任时,为自己行囊中有两片天竺山名石而深感自责,认为这伤了自己为官的清白。现今,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把“成大事者不必拘小节”挂在嘴上,以为吃点喝点拿点贪点算不了什么,满不在乎。他们思想上渐渐放松警惕,行为上开始放任自流,以至于什么场合都敢去,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钱都敢拿,什么朋友都敢交。理想信念完全丧失,小毛病变成大毛病,小节变成大节,结果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深陷泥沼不能自拔,酿成人生大祸。对领导干部来说,细节决定着大节和成败,道德修养要从小处做起。

  为官需“慎用权”。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虽无好坏之分,但其运用却有好坏之别。用得好,可以造福社会、泽被子孙后代;用得不好,就会危及国家、祸及自身。为官者不能把手中的权力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以权谋私;不能把“做官发财”当作为官的信条和座右铭。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会导致腐败。所以,领导干部在权力面前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平常心;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要让权力的阳光透明,充满公平与正义。事实上,用制度管权管人,对权力进行约束和监督,本质上是对官员的一种保护。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