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这群“歪果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

时间:2024年04月1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白安琪

  扭胯摇花手,潇洒小连步,搭配“江湖一笑”BGM,北京国贸商城GG2077空间站的舞台上,一群“歪果仁”火热开跳,台下观众虽然肤色各异,但都被逗得捧腹大笑,这是前不久“相声遇上歪果仁”演出中的一个场景。现场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乌克兰、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以及韩国的演员们不仅能跳得一曲丝滑的广西“科目三”,更能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相声——

  这群“歪果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

  作为“相声遇上歪果仁”品牌发起人之一的中国相声演员闫佳宝,在这里的工作可不止说相声这么简单。

  在“相声遇上歪果仁”的演出中,闫佳宝会根据每位演员各自特点插入一些“包袱”。比如自己的搭档缇娜是中俄混血儿,他就会给她安排大段的贯口;在欧阳颂和西田聪演出的《论捧逗》中,他会特别强调欧阳颂居然知道《打渔杀家》这出戏,毕竟许多中国年轻人都未必知道,这种创新的相声表演形式也受到了各国观众的喜爱。

  当传统文化不再「传统」

  闫佳宝出身戏曲世家,八岁开始学习相声。大四那年,他与搭档张骥跟随孔子学院去国外进行巡展巡演时第一次用外语说相声给外国人听。回想起来,闫佳宝觉得当时的表演瑕疵很多,台底下观众的笑声更像是礼貌性的配合。不过,当时国家汉办(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负责人对他们还是很肯定,认为这是中国相声走向国际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段时期以来,相声面临创演持续低迷、缺少佳作、人才匮乏和格调不高等问题,受到的关切与议论也时有增多。如何使这种大众喜爱的曲艺形式尽快走出困境,重新焕发特有的光彩,需要相声表演工作者共同努力。在闫佳宝看来,相声艺术要想获得观众的喜爱,从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在形式上要不断创新。作为创作者,不仅仅只是满足观众的娱乐,更应该在相声创作中提高艺术审美属性,用好的内容去征服观众。

  “东西方幽默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找到共同的密码,才能给相声艺术附加一层全新的含义。”闫佳宝说。2017年,闫佳宝创立了icomic喜剧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相声遇上歪果仁”,和师承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先生的乌克兰相声演员耶果、中俄混血儿缇娜一起说相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磨合探讨不同国度的文化融合,让相声更好地结合外国语言,开拓提升相声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加多元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让喜爱中国文化的国外青年有机会、有渠道、有平台参与其中,共同展现相声表演的魅力。

  闫佳宝认为,中国相声用英语演出并不突兀,“侯宝林先生非常著名的《醉酒》内容题材就是来自一个英语笑话,他用中国相声技巧表演出来就很经典,如今我们也可以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式,向外国人传播中国相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与闫佳宝“双语相声”理念不谋而合的多年搭档耶果。

  「我在中国说相声」

  2008年参加交换生项目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耶果,学习了八个月的中文课程,看似不长的留学经历却让他对神秘的东方国度流连忘返,坚定了留在中国的决心。本科毕业后,一场跨越全球的比赛改变了耶果的人生轨迹。

  2010年耶果代表乌克兰参加了第九届世界汉语桥大赛。最终,他以领先于第二名0.03%的成绩优势,获得了乌克兰赛区的第一名,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汉语桥”,也终于实现了走进中国的愿望。

  从全球三十强、十二强,直至最终获得第九届世界汉语桥大赛的第八名,令耶果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比赛里收获的不仅仅是有幸与世界各国中文爱好者同台竞技,拿到了一个证明自己中文水平的证书,更重要的是他还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人,他的相声启蒙老师丁广泉。2013年,耶果正式开始接受丁广泉专业的相声指导,从那一刻起,他与中国的“距离”变得更近了。

  "曾经我把相声当工具,以此提高我的中文。后来我发现语言才是工具。"在耶果看来,学相声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他通过这门传统艺术真正地融入了中国。“很多外国人都说自己想做文化互鉴的桥,我也不例外。怎么做?我的妻子是中国人,我的家就在这里。我希望把我热爱与珍贵的东西进行传递。”

  “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从初始的七八人到如今四五十位演员轮流演出,团队规模不断扩大,他们通过幽默的方式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从文化差异当中找到喜剧元素并将它扩大,用地道的中国式幽默把人逗乐,这时候文化间的差异与共融就在这一笑之间。

  闫佳宝说,这个平台最重要的不是一场表演能挣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平台能让大家知道有一群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同的国度,同样的热爱,“相声遇上歪果仁”团队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