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主题人物画创作的新经验
http://www.cflac.org.cn    2011-07-1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涌现了一批以反映革命纪念地百姓生活新貌和重新解读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新作,成为区别于其它庆祝建党90周年美展的一大特色。《中国艺术报》特选发展览中两张代表性作品以及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希图将美术创作与美术评论的关注点重新拉回到作品本身与创作规律的讨论上。 编 者

    刘曦林:获得了艺术个性的自由

    这个展览检验了美术界、美术理论界到底做得怎么样,哪些应该坚持下去,哪些应该是时过境迁又有新的内涵。展览中有一张油画叫做《进京赶考》,这个油画立意是非常好的。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议以后,要进城,进城老百姓问他干什么,他说“赶考”去了——检验我们中国共产党在过去20年怎么样,以后要怎么样,这个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个主题。

    邓小平文艺政策和文艺理论调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既坚持毛泽东很多正确的理论,又调整一个问题,不要把我们文艺作品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政策宣传。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里获得艺术个性的自由,获得了形式的自由,又在艺术方向和艺术规律之间找到了新的结合点,或者说是进入一个新时代,有新的时代特色。

    何家英的作品,把文人画的笔精墨妙,用到革命历史人物表现中来,这个和过去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就从更加宏观的历史角度来认识艺术的形式问题。袁武的作品,把革命烈士放在雪地里边,特写抗联战士的牺牲,使我们找到了新的历史界限,重新认识了战争与人性等问题。这不仅仅是形式解放,也有艺术思想的解放和理论上的解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研究和思考,特别是形式风格的自由,写意性的表现和一些重大主题之间关系能不能契合,如何表现得更好一点。

    丁宁:五个问题

    我看这些展览作品的时候,心里想了5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艺术家当中对于战争年代的表现以及对和平年代题材把握,这两者比较起来,我发现对于战争年代表现比较自如,比较能够驾驭,但是相反对和平年代,尤其近距离的,我们这一代的把握显得比较单薄。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表现,跟对于普通人物的表现比较起来,对于历史人物的把握和表现显得驾轻就熟,相反对于普遍人民,在这个画展里边显得有一点薄弱。

    第三个问题:对于人物写实外在的把握能够比较好的驾驭,但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的表现,尤其是重要历史人物的表现显得不足。

    第四个问题:具象表现显得比较自如,比较放松,但是相对于半抽象的和抽象的一面非常弱。

    第五个问题:老一辈艺术家和新一代艺术家年龄的差距,比如现在的中年和老一代60岁以上的艺术家,他们在表现手法上差距不够大,面貌比较接近,但是我想他们作品之间表现的手法,表现的观念,包括多样化选择上面的差别应该有所体现。

    王镛:人性刻画有突破

    我觉得这次展览中国画人物作品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塑造了一些感人艺术形象。我看到代大权有一个采风的体会,他谈党性和人性的关系,不是抽象的一个党性,也没有抽象的人性,他认为革命历史画应该是党性和人性的统一,主题性创作可以把革命者的党性与普通人性结合得比较完美,这样在人性的挖掘上会比较深入。

    我觉得这次展览在党性和人性统一上,特别是人性刻画深度上有所突破,出现了一批好的作品。但是同时,我也感觉,表现革命者的历史题材,有一定历史沧桑感,塑造人物比较深入一些;表现当代的,人物深度不如历史人物刻画得深入。当代人物的表现尤其在人物内心挖掘上,好像总是隔着一层,有点浅表化。

    梁江:主题性创作魅力不减

    这个展览中黄永玉、孙其峰的作品,很明显都是下了功夫,有一种充沛的热情体现出来;袁武的作品构思奇特,画面表现比较充分。还有何家英画杨开慧的作品,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跟我想象的杨开慧形象非常吻合,这个人物很真实、很亲切、很有女人味,笔墨精准、流畅,体现出作者很强的写意功底。

    还有一个现象,以前展览比较少见:一些观念比较前卫的艺术家也参与到这个展览中,体现了美术界不同风格,甚至有一些价值取向不一样的艺术家,为了这种主题性创作都满腔热血投入进来,这是一个新气象。在主题性创作、命题性创作如何在新时期推进和发展,人物画如何振兴、不同风格流派如何为建设当代中国文化共同努力等课题上,这个展览提供了鲜活而有价值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