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日常冷节日热,纪念先烈为何成“形式”?

时间:2014年04月06日来源:新华网作者:

4月4日,市民在宁夏银川市烈士陵园内参加祭扫缅怀活动。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4月5日,几名海口市民在海口市金牛岭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墙。新华社记者 郭程摄

  新华网北京4月5日电(记者张紫赟、周蕊、刘蕾、白靖利)又到清明,各地的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场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祭奠、参观人群,献花、默哀、鞠躬、瞻仰,简约而庄重的仪式,表达着人们对先烈的哀思。

  就在几天前,这些地方多数还是冷冷清清,让人不得不感慨:纪念先烈难道只是一种节日活动?一次祭奠,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中的意义?而且,对于公众来说,不少纪念馆内容过于简单,几幅画、几个展板、一个碑就是一个馆,让大家如何缅怀先烈?

  祭扫烈士人数下降

  3月下旬,记者走访了沪上数个烈士陵园发现,前往陵园祭奠的游客并不多,园区显得冷冷清清。

  上海某烈士陵园清洁班的李班长在陵园工作了近20年。他说,上世纪90年代陵园刚建起来的时候,每天都会有几千人前来祭拜,现在平日里每天的访客也就1000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在此锻炼的附近居民。专程前来缅怀英烈的参观者中,不仅大多集中在清明,人群也以大中小学校和单位组织的团体参观为主。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烈士陵园紧靠大蜀山风景区,也是风景区的入口之一。据陵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明节期间这里人流量可高达日均5万人次。但记者采访发现,在非节日期间,许多市民仅仅是从陵园入口进入风景区,部分驻足拍照,真正停下脚步了解历史、拜祭烈士的并不多。

  烈士故居也同样如此。记者从上海李白烈士故居了解到,平时每天参观者不到十位,即使临近清明,3月25日的接待人数也仅为20多人。

  清明前夕,记者多次来到安徽省合肥市盛习友纪念馆,门前柱子上大面积的涂鸦十分显眼。虽然标识牌上注明上班时间为9点-11点30分及14点30分-17点,但这里始终大门紧闭。在旁边广场锻炼的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开门了,只有节日有人来组织活动参观时,才见到有管理人员在。4月2日,记者再次来到纪念馆,大门依旧紧锁,只有门前纪念碑旁整齐零星摆放着几捧鲜花。

  公开报道显示,天津、山东等地近年来均出现了祭扫烈士人数下降的情况。江苏省某烈士陵园管理处提供的一份统计显示,1976年前来祭扫的人数高达12万人,进入2000年以后,祭扫人数下降到4万人的水平,到2009年只有2万多人。

  陵园“千园一面”,宣传手段“几十年不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教师说,烈士陵园的宣传教育方式“十年不变”,组织学生来参观第一次还有新鲜感,次数多了,学生就提不起兴趣。

  记者走访多家陵园发现,不少陵园“千园一面”,展览馆、纪念碑、墓园等“似曾相识”,使用的宣传教育手段“几十年不变”。还有一些陵园采用了先进的LED大屏幕和仿真电子书,但这些新媒体上呈现的内容依然是相关展览物品及介绍的电子复制版,甚至连章节布局和排版也与旁边的实体文字介绍一样,新媒体的瓶子里面装的依然是“旧酒”。

  蜀山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孙冬梅告诉记者,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纪念馆内展示内容长久未得到更新与补充,许多史实的表述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说法,陈列形式也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多数地区陵园与纪念馆的讲解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历史知之甚少,只能做到背诵讲解稿,难以与参观者之间形成有效互动。这种枯燥无味的讲解稿也很难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说,陵园参观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学习烈士精神的对象和载体的变化。“这个时代的人们更愿意寻找和学习身边活生生的奉献人物。在新的时代,学习奉献精神有了新的致敬方式,也有新的载体承接。”

  纪念常态化 将外在的表现内化为心中的坚守

  自2008年实行免费开放以来,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的参观者逐年递增。据记者了解,墓园每到清明节和9月14日(腾冲光复日),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爱国同胞祭拜的高峰,当地会举办传统的洞经演奏、祭扫等活动。而在春季和秋季,国殇墓园管理所都会以腾冲传统的“土锅子”作为主祭食品进行祭奠。墓园管理所还组织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爱国主义宣讲下乡进校进军营等活动,受到社会欢迎,2013年共接待参观者近9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云南省多个烈士纪念地所在政府,都编制了形式多样的诗集、画册,还经常性地请健在的老战士为学校、单位进行革命故事讲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月中旬,记者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烈士陵园遇到一位祭拜者,他说,自己已经来过很多次,有时候还会带着孩子一起来参观,他觉得对于这些烈士纪念场所,应该鼓励人们前往,“历史不能忘记啊!”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瑶梅认为,要改变纪念先烈“平时冷、节日热”的状况,首先要从烈士陵园的管理抓起,提高资金和人员使用效率,不断收集和发掘烈士事迹资料,丰富和充实陈展内容,“不要让展馆成为冷冰冰的摆设,让传统革命教育跟上当今社会发展步伐。”

  顾晓鸣指出,对烈士精神的坚守绝不是烈士陵园一家的事,更不是清明一天的事,烈士精神的传承和坚守需要扩展到更多的时段和地点。“对烈士精神的纪念要做到常态化和现代化,激发广大民众的自发自觉性,将外在的表现内化为心中的坚守。”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