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共叙中华情 共赏中秋月 共圆中国梦

时间:2013年09月2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吴华

  共叙中华情 共赏中秋月 共圆中国梦

  2013“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展演活动在厦门举行

覃志刚、刘可清、夏潮等为2013 “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展开幕式剪彩

中华情情连两岸 中国梦梦圆中秋

覃志刚(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覃志刚致辞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到来之际, 2013 “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展演活动在美丽的海滨名城厦门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向应邀参加开幕式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致力于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交流和弘扬的各位艺术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华情·中国梦” ,寄托了海峡两岸人民企盼和平、团圆的美好心声。在中秋佳节这样一个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刻,我们举办“中华情·中国梦”主题作品展览,得到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书画家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响应。这些书画作品,无论是书写传统诗词歌赋的中国书法,还是描绘祖国名山大川、民族风情的美术作品,都以中国艺术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反映了作者独到的文化视角、时代特色、人文关怀和审美取向,表达了“爱国爱家爱故土”的赤子之心和“亲情友情骨肉情”的炽热情怀。可以说这是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书画艺术家倾情奉献的一场书画艺术的视觉盛宴,搭建了一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沟通、交流、共叙亲情和友情、共祝“中国梦”圆的文化艺术平台。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基于共同的中华文化母体,加强彼此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不仅符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自身的文化需求,也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相信通过这次展览,能够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沟通、交流和传承,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图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展览得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和台湾、香港、澳门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鼎力配合,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祝大家中秋节愉快!祝2013 “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展演活动圆满成功!

覃志刚、施子清、沈荣槐、苏峰男等在笔会现场创作

和合文化 两岸情深

    八月十五月儿圆。当厦门岛华灯初上,伴着海风,圆月害羞地借天边的浮云遮住了自己的半边脸,而云终究淡了,散了,品茗、赏月。金门,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那里也一样朗月清清吧,或许在那里人们的心里依旧“月是故乡明” 。

  9月19日,中国传统的佳节中秋节。由中国文联、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福建省文联、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书协香港分会、澳门书协、台湾画院、台湾“中国书法学会” 、福建省美协、福建省书协、厦门市文联、厦门市书协、厦门市美术馆、厦门闽台书画院、厦门闽台美术馆协办的2013 “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展演活动在厦门举行。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夏潮,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可清,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沈荣槐,台湾画院执行院长冯仪以及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著名书画家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华情·中国梦”中秋展演活动作为中国文联的品牌文艺项目,自2003年相继开展中华情歌曲征集演唱会、海峡两岸青年歌手大赛、中华情书画精品展等活动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3 “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作品展演活动,秉承“爱国、爱家、爱故土,亲情、友情、骨肉情”的活动宗旨,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书画家在这样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里,以书画展览的形式,欢聚一堂,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意识,正所谓血脉相连,情感共生。此次书画展,寄托了海峡两岸人民企盼和平、团圆的迫切心声。

  覃志刚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表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基于共同的中华文化母体,加强彼此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仅符合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自身的文化需求,也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举办这样的展览,能够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的沟通、交流和传承,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他希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人们能够携起手来,为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图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之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次书画展,得到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书画界名家的积极响应,共汇聚美术书法作品420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更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萧万长、江丙坤,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正等台湾知名人士为本次展览题词。参展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描写中秋月圆的诗词歌赋,又有企盼两岸和平统一的点题之作,时而字迹娟秀、笔锋秀美,时而狂放恣肆、跌宕起伏,犹如太极,软硬兼施、刚柔相济,正所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美术作品,名山大川、民族风情,尽收眼底,笔墨精到,功力可见一斑,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是用了心思的,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其中蕴含的内容深刻且丰富。与之近距离接触,并发自内心地与之交流对话,这就是不同于以往展览的意义所在。

  来自港澳台的书画家们最多提到的词就是“同根同宗同源” 。参展的书画家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年龄偏大一些的,对于大陆的情感尤甚,从言语中便可读到那种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厦门这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自2005年以来,两岸的关系朝着一个和平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大环境越来越好。两岸的发展离开了文化,其他事情都难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识,对于实现两岸统一极为重要。 ”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说到。

  “因为有着共同的汉字文化传承,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人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如今电子设备普及,大家都忽略了汉字书写的重要性,键盘代替了手中的笔,应该提倡对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视。 ”一位普通的市民在参观展览的时候对记者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发展进步的血脉和灵魂,书法文化更是重中之重,此次活动的举行,也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复归传统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笔会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书画家尽情泼墨挥毫,互相交流学习,互赠书画作品,现场气氛极为活跃,书画家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书画作品赠送给了喜爱自己作品的观众。大陆和台湾的画家代表分别创作了大幅水墨作品《碧水丹山传深情》《阿里山风华》 。同时举行的2013年中秋雅集文艺演出活动将传统的京剧表演、杂技、歌舞等精彩节目带给观众,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了愉悦的享受。

  “以往都是有作品参展,亲自到现场来是第一次。 ”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教授苏峰男告诉记者,“参展的作品内容很丰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不同的面貌,确实达到了互相交流的目的。 ”由此看来,中华文化始终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纽带,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增强。 “以书为媒” ,“以画为媒” ,两岸同胞,尤其是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和艺术家们,秉承先人之智慧,谋划民族之福祉,在推动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自身的积极作用。

  “中华情情连两岸认宗族,中国梦梦系人民兴故园” ,这是澳门书协主席连家生参展的书法作品,在他看来,中华情,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应该认宗认祖;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京剧表演艺术家于兰说:“既然是梦,就可以做得璀璨斑斓,大家所希望的都可以用梦来圆。 ”但愿这个美丽的中国梦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实现。

大陆画家代表创作的水墨作品《碧水丹山传深情》

台湾画家代表创作的水墨作品《阿里山风华》

2013年中秋雅集文艺演出异彩纷呈

艺术家感言

    ■吴长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2013年中秋,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书画家聚在一起,增进彼此间的深入交流与对话,十分有意义。

  交流应该是立体的,除了展览、研讨会以外,还应进行院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带博士,台湾师大的学生到中央美院,中央美院带台湾学生去敦煌考察等,使得交流渐趋深入。书画这种交流形式,十几年前还比较新鲜,现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美术家书法家们应该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明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有一个港澳台展区,届时将会邀请港澳台的著名美术家来参与。

  ■赵长青(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书画交流活动可以说比较频繁,这次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年在特殊的地方举办了这样特殊形式的书画展览,它的影响和作用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中华情·中国梦”给这个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最盼望的就是和平统一,因为我们同根同宗同祖,统一是大趋势。而这一活动也给予了我们亲人般的呼唤,用中华情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近年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在文化艺术的交流上渐趋活跃,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已经两次走进金门,并在金门命名了两所兰亭学校,书法翰墨飘香,在海峡两岸孩子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今年我们正在策划一个活动“登高望远” ——海峡两岸的两位百岁老人要在台北101大厦举行书法交流的活动,将十分有意义。

  ■施子清(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

  目前两岸经济文化的交往,为长期和平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书画艺术是我们中国传统的瑰宝,没有文化的交往和共识,两岸在发展中就缺少了一股最重要的力量。

  厦门这几年在两岸文化交往方面做得很好。开放往来,开放贸易,祖国的统一还要靠福建走在最前面。两岸无论是语言、风俗习惯还是信仰上,都紧紧地连在一起。

  除了举办展览,我认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书画家还要不定期地交往。我提倡书法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我的作品《书法经纬》成为中小学书法课程的指定书目。传统,还是要讲究笔下的功夫。

  ■连家生(澳门书协主席)

  每次参展之前,我都认真思量,因此我参展的作品,大都很清楚地表明了参展的主题和我个人的立场。这次参展的书法作品“中华情情连两岸认宗族,中国梦梦系人民兴故园” ,中华情,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应该认宗认祖;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

  厦门毗邻台湾,沟通起来方便。中国文联在厦门举办这个活动,地点、时间各方面都很恰当。每次活动的主题也在适时地不断变化。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本身就有团圆的意义在里边。

  文化交流是目前两岸最恰当、最方便的交流方式。11月,我们还将在漳州举办两岸将军教授书法展,准备明年到澳门巡展。

  ■沈荣槐(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

  这次展览集合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多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两岸血脉相连,将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作用呈现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实现了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

  艺术的创作有它的传承,从作品中不仅能看到它的根脉源远流长,而且也能看到生活在当代的人们展现出的个人意志与社会风貌。每年展出的艺术作品都有新的面貌出现,这个时代的艺术面貌,承继了以往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当代的情感,非常丰富,意义也很深远。我们台湾“中国书法学会”和大陆交流非常多,在两岸还没开放之前我们就在国际间有合作。国际书法家联络总会的前身就是我们跟启功先生在新加坡,以新加坡为媒介,集合两岸和对书法有着共同爱好的国家和地区而进行的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已经延续20多年了。两岸和平发展以后,从国际走向两岸,这两股力量的结合产生了更厚重的文化情感和更强大的生命力。既然是中华儿女就不能忘本,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融汇古今,从而创造出新的时代风貌。

  ■冯仪(台湾画院执行院长)

  两年前我们台湾画院来参加过类似的活动,但纵观这次展览和之前几次有很大的不同。每一个画家在创作的特殊情感上、题材的构成上比上一次更精彩、更丰富了,这很难得。

  在我收到邀请函的时候,瞬间就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两岸都是中国人,同宗同源,非常切合“中华情·中国梦”这个主题。台湾画院在昆山有个分院,不仅有书画家还有文学家、摄影家,以书画艺术为主,广泛集结和艺术相关的人才,和大陆进行深入交流,为促进两岸统一作贡献。祝福书画界及爱好书画的朋友们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卢锡炯(台湾画院副院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化开出了不同的花朵,回归到中华文化里,可以看到更多不同的成果,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将会培育出更美丽的文化花朵。

  ■陈奋武(中国书协理事、福建书协主席)

  这次展览选择在中秋佳节举办非常好,充满了团圆的气氛,这种气氛也使大家更具有凝聚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共同推动此次书画展,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平台。

  除了在中秋节这样一个大家欢聚的节日里举办书画展览以外,我觉得其他任何时间都应该抓住机会组织类似的活动,增进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这对文化的建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百重(中国画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以前只是听说过,没有想到规模如此之大,内容都是围绕“中华情·中国梦”两岸一家亲这一主题来创作。以书画交流来联谊港澳台地区的实践2001年就开始了,大家都认真对待并拿出自己的力作,最终形成了几百件作品的规模,很不容易。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名家基本都出现了,影响力很大。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这一意义包含其中,厦门靠近两岸的独特地域优势,更加强了中华情的浓厚性。现在书画发展到了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多次的全国美展,年轻的画家大量涌现,我们的传统书画事业后继有人,而且形式内容多样化。人们思维模式的开放,在世界文化的相互碰撞下,中华文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生命力和民族特点。

  中华文化要靠全世界华人来共同努力,这样一个团圆的夜,把大家聚在了一起。除了展览,写生、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也应该多举办。

  ■于兰(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

  书法、京剧都是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我本身就是搞民族艺术的,艺术上的交流,隔行不隔山,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两岸在情感上、艺术上的交流,既有艺术上的意义,又有祝福祖国统一的意义,中国文联抓到合适的时间给两岸的艺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往往别的渠道沟通不了的东西,艺术可以实现。中国梦,既然是梦,就可以做得璀璨斑斓,大家所希望的都可以用梦来圆。书画艺术应该有更高更好的追求,用这样的方式呼唤年轻人对自己民族艺术的重视与认知。

  我特意选择《太真外传》里杨贵妃的一段唱词,意在祝大家身体康健和希望祖国昌盛、国泰民安。

  (本报实习记者吴华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