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访十八大代表、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孙晓云

时间:2012年09月2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亚萌

孙晓云参加十七大时留影

  “以前,我喜欢书法,更多的是艺术上、事业上的追求,然而2007年参加了十七大之后,我想的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艺术人生中是否竭尽全力,不仅是艺术家本身的艺术要求,更多的是要突出书法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作为书画界唯一一位连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的艺术家,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孙晓云在这几年来,感到“代表”崇高的荣誉,更感到社会责任“重担在肩”,因此不断呼吁社会和艺术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书法有法 请循其本

  出生于书法世家的孙晓云3岁时开始学书画,受家学渊源影响,习书精工细研,广涉古代碑帖,她以“二王”书风为根基,兼攻诸家,在笔法上融会贯通,形成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的艺术风格。常说字如其人。从书法艺术上看,对于孙晓云,此言非虚;而但凡听说过孙晓云的讲座、发言,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却又感到孙晓云天然有股男子气概:“进入信息时代,代替书写和交流的是电脑,是各种键盘。在这种环境下,倡导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

  “书法的结构形态不过是书法的最后呈现,其背后则是自然而又精确的用笔方法。而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有隔膜。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书法传统宗脉被人为割断,直接造成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标准不断泛化,人们对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有感于斯,孙晓云在1998年将多年的思考、摸索、研究写成《书法有法》,2001年出版。在这本出于对文化历史的敬重、出于内心深处的责任感的专著中,孙晓云从古代生活方式、人的生理机能、纸笔器具的合理运用出发重构古人笔法,对古代重要的书法理论与批评术语一一进行阐释,她所要彰显的,是中国古代人文和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

  孙晓云坦言,她写这本书,是为探索“我们从哪里来”的路途:“当代的文化创新是来源于我们对已有事物的深知,无为,则无不为;‘无法’的境界是来源于对‘有法’的熟知,在当代我们缺乏的是对已有事物的了解,是对‘有法’的无知,若在这个前提下一味讲创新,讲实现自我价值和个性意识,是很荒唐的。我们要知道到哪里去,必须知道从哪里来。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我们不需要讨论是否应当继承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伪命题——就像我们讨论是否应当孝敬父母一样。中国延续上千年的科举考试,第一项就是写字,‘字如其人’,用字来衡量人的品格、风度、学识、修养,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标准。所以我们得通过书法,通过写字,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但又常被人忽视的细节,把它提高到中国人的素质高度上,去研究其中的文化意义。把几千年的传统和文化传承下去,把文化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弘扬下去。书法还得‘请循其本’。”

  孙晓云在“书法有法”展览上写些记录侍奉父母、小女出嫁、生活感悟、学术片段的书法作品,让好奇的观众窥测到“传说”中著名女书家的日常生活。“你去看《食鱼帖》《丧乱帖》《肚痛帖》和《快雪时晴帖》的内容,它们都是些书信和日记,写的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琐事,就像我们用手机、电脑一样,所以,我写这些作品,不是号召大家日常生活都用毛笔——那样也太矫情了;但我们可以用古人的乐趣来记录我们的生活,拈来便是,贴近生活,这对引导观众了解书法、喜欢书法,是一个很自然的方式。”

  而对中国书法,她怕国人对文化之根彻底忘却,她希望通过书法,让公众了解古人生活与文化的语境,“我们要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就必须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她的语气,有着画家高更的线条一般的“硬气”。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