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薪火传承的千年瓷都
艺术交流 VOL.《艺术交流》|颜 森

   

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巧手(许建华摄)

画青花(石卫明 摄)

坯房一景

拉坯(石卫明 摄)

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

  “千年瓷都”景德镇群山环抱,气候温和湿润。这里因有优质的瓷器制作原料高岭土,有丰富的瓷器烧造材料松柴,有便利的水路交通和众多的能工巧匠,是一座拥有2000年冶陶史、1000年御窑史的江南小镇。景德镇原名“新平镇”“昌南镇”,宋代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出产光致茂美的瓷器,深得宋真宗赵恒赏识,一纸敕令被赐名为“景德镇”。千百年来,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四大名瓷威振四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大特色而闻名天下。

  深厚的文化底蕴

  追溯陶瓷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景德镇境内的制陶活动即已开始。根据考古发现,远在商周时期,景德镇浮梁县区域,就有商周时期的陶器遗物,陶器的种类也有夹砂陶、红陶等,装饰纹样有麦穗、稻谷、回纹、云纹等,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端之源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中晚唐及五代的青白瓷、宋代的影青、元时的青花、明朝的斗彩五彩、大清的珐琅彩粉彩、民国时期的浅绛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陶瓷发展前所未有的繁荣,书写了景德镇的辉煌历程。蒋祁的《陶记》、朱琰的《陶说》、唐英的《陶冶图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以及龚鉽的《景德镇陶歌》等陶瓷名著,都真实记载景德镇古代陶瓷历史及其成就,凝聚着景德镇生态及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

  景德镇蕴藏着中华最灿烂辉煌的瓷业历史遗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景德镇市区东部方圆3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发掘出五代至明清的50多处150多个古瓷窑遗址。前几年又在乐平南窑发现唐朝中期生产的瓷器。景德镇古瓷窑遗址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时间跨度之长,古瓷文物之丰富,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它们是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丰厚宝库,更是景德镇成为举世瞩目的千年瓷都的坚实基础。

  宝贵的世界惟一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以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市达千余年之久,是全世界仅有的。它的文化价值,可概括为两个“世界独一无二”:一是景德镇地面和地下至今保存着的大量的瓷器,其数量之大与质量之精,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历史上的景德镇,是官窑瓷和御窑瓷产瓷区。瓷器是泥做火烧而成,用柴火烧瓷,再好的把桩师傅,出窑成品率也只有20%到50%。因此,为皇帝烧瓷器一次要烧十件甚至更多,希望总会烧成一件送进皇宫。而烧成的次品,是不能流到民间的,只能就地打碎。打碎还有规矩,先用锐器在底部戳个洞,然后用钝器敲碎。从明初到清代层层堆起来,这些堆积是和当时的生产场地连在一起的,逐渐埋藏在古镇的地下,非常壮观。第二个“独一无二”则是景德镇仍保留着完整的瓷器生产工艺体系、原料、燃料供应体系和瓷器销售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大量的古窑址、古作坊、古街巷、古建筑、古店铺、古民居、古衙门、古码头等遗存,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两大“独一无二”,让景德镇成为了世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宝库之一。

  牢固的习俗传统

  1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景德镇自发地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陶瓷产业习俗文化。它包括着生产习俗、行帮习俗、节日习俗语言习俗和瓷业崇拜、劳动组合、工资分配和管理方式。如行帮习俗的放排、打派头、砍草鞋、挂扁担、踩厂等;节日习俗中的腊月二十四小年送灶神、三十大年守岁、元宵闹花灯、中秋烧太平窑等;语言习俗中的三踩两响、试照子、收兜脚、射火、分水、伕、浅、件等;瓷业崇拜中的建庙祭祀瓷业英雄赵概、童宾、蒋知四、郑子木……千百年中,一直在古镇制瓷行业中流行。这些独特的习俗根深蒂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仍在左右着景德镇市民的生产和生活,深深地影响着古镇的发展。

  景德镇作为陶瓷产业的集散地,制瓷作坊文化,成为最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文化。自古以来,景德镇瓷器作坊成龙配套、别具一格。作坊一般由廒间、内院、泥房、正间组成。其制瓷工艺的布置,也是完全根据手工瓷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定。作坊设计非常科学,它把工艺要求和景德镇气候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正间坐北朝南,有较长时间的日照,受惠于东南季风,使晒架塘上木架上的成坯能有最充足的干燥条件。坯架下面是贮存雨水的小池塘,揉和泥料等生产用水就取之塘中。整个作坊充分利用时空和自然能源的最佳组合,这种独特的坯房结构,可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中的杰作。

  神奇的陶瓷烧炼

  自东汉末年开始,景德镇就开始槎窑、柴窑烧瓷,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景德镇瓷是高温瓷,用浮梁的柴火烧,怎么能烧到1300摄氏度以上?但它偏偏就烧到了1300摄氏度。因为景德镇的镇窑窑膛很大,烟囱很高,烟囱在窑膛里拉出了一个火道,在火道上是1300摄氏度,其他地方则是1200摄氏度、1100摄氏度……所以,瓷器放在窑内的位置就很有讲究了。什么类别的瓷坯,该放在什么位置,没有任何仪器测控,就全要凭满窑师傅当时根据季节、气候和自身的经验来决定。而整个庞大窑弄,容纳数千件瓷坯,要让其成为美丽的瓷器,其锻烧的火候掌握则是靠“把桩师傅”的经验判断。这种神奇的技术,一直延续至今,它包含着深厚而精彩的陶瓷文化内涵。

  独特的陶瓷包装

  景德镇陶瓷的包装文化历史以来彰显独特。为防远途运输瓷器的破损,最早的包装方式叫“豆麦发芽包装”——在每件瓷器里灌满沙土并撒上豆种或麦种,再用绳子紧紧地缚成一包,等种子发芽后,根芽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就可以装车起运了。我们先人的聪明智慧,于此可见一斑。之后,随着瓷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包装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历史上延续千年的传统包装,还是用稻草包装。这种包装形式,直至现在仍时有所见。郑廷桂《陶阳竹枝词》中描绘:“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积如山;瓷件茭成船载去,愿郎迟去莫迟还”,真实地反映了古时景德镇陶瓷包装的宏大规模。

  浓郁的瓷器交易文化

  销售是陶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交易文化由此而诞生。古、近代,景德镇瓷器向来用肩挑、手提和船运三种方式对外交易和传播。作为母亲河的昌江,绕城而过,直奔长江。它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运输任务。古代“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壮观景象,催生了“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陆上“丝瓷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也就逐步形成。为促进瓷器自由交易,在景德镇当地设有著名的瓷器街。该街由青石铺就,瓷器店鳞次栉比地排列与街面两侧,店内外人头攒动,促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瓷器街遍设瓷行、瓷庄,古时景德镇的瓷器交易,绝大部分就在这里进行。此外还有所谓的“提篮小卖”式,即开洲店。景德镇陶瓷的交易文化,随瓷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浓郁的景德镇气息。

  千百年来,景德镇一直用瓷器独特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陶瓷文化的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今天的景德镇,仍然保存着最完整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彩瓷技艺,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来到景德镇,他们以瓷器为载体,弘扬“中国价值、中国民俗、中国艺术、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陶瓷文化基因和中国美学精神的瓷器绘画作品,用独特陶瓷工艺语言和陶瓷彩绘技法表达出文艺家的气质与追求,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瓷器绘画艺术的新面貌。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