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鄭永年:“一帶一路”倡議改變國際規則書寫方式-新華網

鄭永年:“一帶一路”倡議改變國際規則書寫方式

2017年07月27日 10:12:15 來源: 解放日報

  “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意味著中國書寫國際規則時代的到來?雄安新區建設對中國城市化進程意味著什麼?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上,就這些問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共用規則”彰顯開放包容

  記者:“一帶一路”倡議與其他國際協定、計劃相比獨特性在哪裏?

  鄭永年:西方以及國內一部分人對于“一帶一路”的看法不是那麼科學。“一帶一路”是“發展”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也就是説,不是寫好規則,讓別人去遵守,因此,“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不一樣,計劃就是美國制定好了以後,你來接受。中國強調“一帶一路”是“倡議”,不是“計劃”,也不是“規劃”。“倡議”是開放的,包容的,通過大家參與來制定規則。

  現在國際上的問題不是缺乏規則,是規則過多。我想起了上世紀80年代“裏根撒切爾革命”,這個革命是deregulation,就是減少規則,現在特朗普在美國也要做。但是在國際上,大家一直沒有減規則,而是一直在加規則,都是強國大國做好了規則讓小國家接受,都是發達國家做好了叫欠發達國家接受,這樣導致了規則過多,導致了發展中國家不發展。發展中國家要接受一些國際組織資助的話,都要接受它們的規則,比如人權、民主。但發達國家在過去的發展中沒有碰到這些問題,它們發展到高收入水準後制定的規則怎麼能應用到低收入的國家呢?這些規則阻礙了低收入國家的發展。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規則怎麼制定呢?就是大家討論,一起商量來制定。最明顯的案例就是亞投行,它一方面吸收了國際通行的一些規則,另一方面就是大家都參與進去以後“共用規則”。中國將改變書寫規則的方法和過程,這是一個開放、包容、參與的過程。

  記者:有一些西方媒體和學者認為“一帶一路”的定義並不清楚,比如包括哪些國家、投入多少資金等等都未明確,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鄭永年:這都表明“一帶一路”是一個倡議而非計劃。“一帶一路”也歡迎美國、日本參加。這是一個全球化的項目,不局限于特定的線路。

  現在有個不太好的傾向,人們常常這樣做:傳統絲綢之路經過了哪裏,畫一條線;海上絲綢之路經過了哪裏,畫一條線,這樣太機械。不是説絲綢之路以前經過了哪些國家,現在“一帶一路”也要經過這些國家。絲綢之路是一個和平的象徵,“一帶一路”從哲學層面借用這個傳統概念,而不是機械地重復過去做過的事情。

  追求品質的城市化

  記者:對雄安新區和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設,您如何看?

  鄭永年:我非常支援這樣的做法。中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我一直對兩種現象持批評態度:一個是大城市化,一個是大城市群。北上廣深都是2000多萬人口,這就很危險,很難有持續性。另外一點,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城市有行政級別的國家,城市的資源分配是根據行政級別來的。如果所有的優質資源都集中在一線城市,其他方面的改革難以奏效。所以像雄安新區、通州可以分散行政資源、優質資源,也利于社會公平。這一點光靠市場是不行的,必須通過行政手段。

  行政資源過于集中不利于國家建設。以前由于交通、通訊不方便,很難調控。而現在,空間和距離的障礙已經大大削弱,很多條件都具備了,我們可以走一個相對分散的路線。

  現在,中國的大城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改革的方向是對的。我們需要追求的是品質的城市化,而不是數量的城市化。數量城市化得來的GDP是附加值很低的GDP,也不可以持續。 (宰飛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81129665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