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在新加坡傳播華樂文化——訪新加坡華樂學院院長徐宜平
2015年11月05日 14:29:33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收藏】【列印】【關閉

  新華網新加坡11月5日電(記者馬玉潔)“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在上實龍崗路附近的新加坡華樂學院,一些學生正朗誦著孔子的《論語》,耳邊還傳來陣陣輕柔的琵琶聲、悠揚的二胡聲和中國笛聲。

  在一間教室裏,9歲的王亦辰和10歲的付雋益正在校長徐宜平的指導下,和著華樂的節奏,晃著小腦袋,朗誦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著名語句。朗誦過後,他們拿起自己的樂器,用熟練的指法演奏出一曲輕快流暢的《野蜂飛舞》。該曲目由俄羅斯作曲家尼古拉·裏姆斯基-科爾薩科夫譜寫,並由徐宜平改編為華樂演奏版本。

  將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論語》和《三字經》與古典音樂相結合,是徐宜平創立的新加坡華樂學院的教學特色。徐宜平從小學習古典音樂,1993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1994年,她在一位新加坡同學的推薦下來到獅城,開始從事華樂教學工作。當時新加坡的很多華人並不能講流利的華語,令她有些意外。

  她説:“我記得當時跟我交談的一些華人都是英文比較好,講華語則斷斷續續,摻雜著英文。很多華人會用英文告訴你,我能聽明白你説什麼,但是我要用英文回答你。”

  當時華樂在新加坡的認知度同樣不高,這讓徐宜平在招生時遇到很多困難。“那時候我接觸的家長對華樂有很好認知的是少數。當時的新加坡教育部在我們招生時做了很多工作,告訴家長華樂是什麼,讓他們把孩子帶來培養。”

  徐宜平起初是與新加坡的政府學校合作教授華樂。2005年,她成立了徐宜平音樂學校,教授社區與學校的華樂課程。2010年,她正式創辦了新加坡華樂學院,至今已經培養了超過1.7萬名新加坡華樂愛好者,學員年齡小的3歲,年長的70多歲。

  而之所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華樂教學相結合,徐宜平説這是因為她認為,要做好藝術,必須從學習做人開始。

  她認為,學做人只是理念上的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文化的底蘊,要將東西方的一些哲學思想和先人留下來的智慧累積起來,才能塑造一個真正的人,在音樂上的表現也會更豐富更有力量。

  徐校長的這一理念得到了許多家長的認可。王亦辰的母親、來自上海的曹蓓蓓告訴記者,女兒通過學習華樂,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也更加深刻。“我家裏還有一個小男孩,他接觸華樂的機會就比較少,我可以感覺到他對中華文化的很多認識就沒有姐姐那麼好。”

  今年9歲的王亦辰4歲半就開始學習演奏阮——一種形似琵琶的彈撥樂器。當初,徐宜平將學院的所有樂器逐一演奏給她聽,小姑娘選擇了阮,因為“它的聲音很好聽”。

  10歲的付雋益演奏的是揚琴,一種音色明亮輕快的擊弦樂器。雖然樂齡不長,這兩個小朋友已經多次登臺表演,並參與了今年10月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和新加坡華樂學院聯合主辦的《梁祝》慈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是為了慶祝新加坡建國50周年及中新建交25周年而舉辦的。

  從1994年來新加坡至今,徐宜平見證了新加坡華樂的發展。1997年,新加坡唯一的國家級專業華樂團——新加坡華樂團舉行首演。該樂團的讚助人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樂團以“人民樂團”為宗旨,通過社區音樂會、學校藝術教育計劃、戶外音樂會等活動來推廣華樂。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目前在新加坡的360多所中小學和初級學院中,已有超過200個華語樂團,參與華樂演奏的人數達1.2萬人。華樂已成為新加坡民眾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藝術活動。

  接下來,徐宜平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推廣和學習華樂的活動中來。“我希望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和精髓種在學生心中,讓更多人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白羽 ) 【字號 列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81117050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