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新加坡華人越西化反而越傳統
2015年06月05日 13:33:08  來源: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 【字號 】【收藏】【列印】【關閉

    但凡在新加坡居住了一段時間的人,都能明顯感覺到新加坡的華人和中國人的思維差異。有一次,一個朋友去超市買芒果,牌子上寫“三個九塊”,朋友于是挑了一個去結賬。到了收銀臺,店員死活不賣,説必須買三個。朋友説:“你三個賣九塊,那一個就賣三塊啊!”解釋了半天,最後還是氣鼓鼓地空著手回了家。

    這恐怕就是新加坡的華人與中國土生土長的華人骨子上的不同。而直接,則是當地華人的一個特點。記憶很深刻的一次是剛來沒多久,坐計程車,司機跟我聊天,問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啊?”我説:“傳媒大學。”之後司機的説法讓我一度無語凝噎。他説:“哦,中國的大學我只知道清華和復旦啦!”嗯,我就這樣一路憋著內傷坐到了目的地。

    後來,在這裏生活久了,知道他們其實是在表達熱情,只是説法比較直接,也就釋懷了。

    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多元種族社會,70%以上的人口是華族,但通用語是英語。各個種族的人在學校接受英文教育,年輕人一般也用英語交流。對他們來説,華語或許是母語,但英語才是用來思考的語言。有時候,你能明顯感覺到,他們是在用英語的語法和邏輯講華語。在這種夾層教育的背景下,新加坡的華族雖然也都接受母語教育,但卻學不來中國人委婉含蓄和繞個彎講話的藝術。他們的思考習慣,和這個城市的容貌一樣,跟著歲月的更疊褪去了古老的繁復,變得更加一目了然。

    從面子上看,新加坡與香港、紐約一樣,是個十足的摩登城市。商業中心烏節路到處是耳熟能詳的一線品牌,夜晚新加坡河畔的霓虹燈下,則坐滿了各色人等。新加坡的年輕人越來越西化已是一個明顯的趨勢。不過,如果要説裏子,你會發現,新加坡華人所信奉的某些文化和價值觀,又真的是格外傳統。

    在新加坡,有很多的宗鄉會館,並且也都有不小的號召力。每次參加一些較為偏向華族的活動,例如茶淵讀書會、中秋慶典等,會發現倣佛走入老電影裏的場景。女士的發髻梳得高高的,穿著飄逸的真絲紗裙或艷麗的旗袍,佩戴的也都是玉石、珍珠;男士們則身著西服或唐裝,頭髮也理得很得體,屋子裏布滿了一個時代的顏色。

    如果你出入傳統的菜市場,則又會感慨,講普通話還不算地道的通行證,一口流利的福建話或者潮汕話才是通關秘訣。而有些中國已經淡化的節日,在新加坡卻仍然興盛得很。每年農歷7月的中元節,新加坡華人都會大肆拜祭亡魂。各組屋區的信徒在樓下燒香和供奉祭品,新加坡的空曠處也會搭起臨時的戲臺子,每晚上演各種地方戲曲來酬神祭鬼。

    來到農歷春節,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車水更是張燈結彩,車水馬龍,不僅架起上百個巨型的生肖彩燈,還會搭起年貨市場,並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獅王爭霸邀請賽……

    當然,你也可以輕易發現,這一中一西的裏外之間,隔著一條清晰的河流——年齡。那些活躍在華族文化中的都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或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而土生土長的年輕人,即使可以用華文交流,骨子裏已然變得越來越洋派。而這背後有政府的引導。

    新加坡建國初期,時任總理李光耀為了推動種族融合,和一些政治因素的考量,強力推動英語為教學、商業及行政通用語。經過十幾年的語言革新,新加坡的華族無法開口講母語。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上世紀70年代末,政府發現西方價值觀開始衝擊以孝道為核心的家庭倫理,讓以華族為主的新加坡社會凝聚力開始松散,便又開始推行以“儒家運動”和“共同價值”為代表的講華語運動,並將“忠孝仁義禮義廉恥”作為“治國之綱”。

    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也誕生了兩種獨特的語言模式,華文帶著明顯的西洋味,純正南洋風的Singlish則讓很多英美人士也大呼聽不懂。這其中的奧妙,則又是一個文化糅合的活標本。

    據《國際先驅導報》/馬玉潔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李小雨 ) 【字號 列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7882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