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頻道 > 正文
 
新加坡建國50周年之際讀《新加坡良治之道》
2015年02月09日 13:40:53  來源: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 【字號 】【收藏】【列印】【關閉

    今年是新加坡建國50周年。對一個人來説“五十而知天命”,對一個國家而言,“五十”年是一個重要的反思過往的新起點。在慶祝新加坡建國50周年的當口,反思新加坡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對新加坡未來的發展非常有意義。當逢其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吳元華博士的新作《新加坡良治之道》。

    吳博士本人是整個新加坡立國以來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和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發展的親歷者。他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又讓他比同時代的新加坡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從政府高級官員到市井普通民眾的各個階層,從他的角度匯集整理和分析的資訊,相當全面和深入了反映了新加坡過去幾十年政治、社會發展和政府公共政策的變遷。

    吳博士將“新加坡良治之道”歸結為12點。務實決策,堅持廉政與高薪倡廉,多種族和諧社會,任人唯賢,依法治國,居者有其屋,獎勵人民自立更生,雙語政策,“第三方向”的媒體模式,勞資政緊密結合,政治領導自我更新,平衡的外交戰略。這12點涉及了新加坡政治,法律,社會政策,語言政策,媒體政策,勞工經濟政策和外交等諸方面。吳博士以這個框架將大量詳實的散見各媒體的新聞材料加以匯編整理,充分向讀者展示新加坡政府的治理之道。細節決定成敗,這些治理之道不是政府空洞的口號和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形態,而是由無數日常細節所反應的內在運作機理。

    通讀全書,穿梭于海量的資訊之中,時時都有閃光點讓人掩卷深思。吳博士指出“李光耀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但新加坡並沒有‘李光耀思想’之類的指導思想”。在第五章,吳博士引用《禮記·中庸》的名句“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指出新加坡的成功治理經驗不會像外人想像的那樣隨著包括李光耀在內的老一輩開國先驅離開政治舞臺就消失。新加坡的國會民主制以及新加坡的治理理念已經制度化成法律、制度和機制,這樣的治理理念,“無論將來什麼政黨執政,若要推動新加坡的持續繁榮,獲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援,恐怕都不會輕易偏離”。他的這個判斷貫穿整部作品的始終,海量的政策細節和媒體報道充分向讀者展示了在人民行動黨領導下的新加坡政府如何從點滴小事做起,殫精竭慮,精益求精,如何把一整套的理念制度化、法律化,並堅決加以執行。

    書中另一個讓人動容之處是吳博士反覆強調的新加坡政府和執政團隊的危機意識。盡管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危機意識為人所熟知,但是當大量的領導人講話,媒體報道和與之聯繫在一起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細節放在一起,新加坡政府和執政團隊的危機意識給我帶來的衝擊還是非常震撼。正是這樣強烈的危機意識使得新加坡政府對內和對外都採取了非常謹慎務實的策略,不斷調整政策以適應新形式的需要。“資源的詛咒”是政治經濟學裏一個很著名的概念。很多國家幅員遼闊,物産豐富反而表現不佳。有些國家國土狹小缺乏自然資源缺反而可以困境逆襲。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家薩金斯的名篇《熱帶經濟學》中對新加坡褒愛不已。新加坡在環赤道帶地區能取得這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著實不易。

    通讀全書,掩卷深思,新加坡歷史發展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這期間有驚濤駭浪,也有小風波小周折,這其中有豐功偉績也有小收獲小歡樂。讀史使人明智。從這本書中人們能看到新加坡政府和其政治精英已經形成了鮮明的政治理念和發展策略,這些理念和策略是新加坡過去成功的基石和法寶。統治精英和管理團隊的思想和認識的高度一致,這是國家和組織事業成功的充分條件,但是這也會帶來另一類的危機。過去的成功經驗有可能成為以後進一步成功的巨大障礙。時代在劇烈變化,環境和文化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發展變化。新加坡政府的強烈的憂患意識、高度開放、高度對競爭力和效率的追求是其立國和發展的法寶,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説,其間帶來的對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壓力,特別是對一個越來越富裕,越來越國際化和對生活和精神品質有更高要求的中産階級所帶來的負面和長期的影響不可小覷。

    《新加坡良治之道》一書不僅值得向所有對新加坡,對新加坡政府管理有興趣的學者,政府官員和一般民眾大力推薦,也同樣值得向從事政治、社會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學者和政府官員大力推薦。歷史沒有終結,新加坡治理之路對思考歷史之終結,歷史之未來不可或缺。

    (作者于文軒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係助理教授)

分享到:
延伸閱讀:
( 編輯: 李小雨 ) 【字號 列印關閉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7475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