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政 國際 港澳 臺灣 財經 法治 社會 紀檢 體育 科技 軍事 文娛 圖片 視頻 論壇 部落格 微博
新華網 > > 正文

“伊斯蘭國”坐大背後的大國博弈

2015年05月26日 20:57:0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  2014年6月,“伊斯蘭國”颶風席卷中東,所過之處百患叢生。

  近一年後,勢頭兇猛的“伊斯蘭國”不僅接連攻佔伊拉克和敘利亞多處要塞,而且向其他中東國家及東南亞地區滲透。美國仍試圖繼續在反恐大旗下主導局勢,但亂局演變之迅速、應對之棘手已超出想像。

  恐怖主義的溫床

  動蕩為“伊斯蘭國”蟄伏與坐大提供了可趁之機:在伊拉克,美國撤軍後,教派矛盾激化,當局無力維穩;在敘利亞,內戰持續蔓延,安全真空不斷擴大。“伊斯蘭國”趁機在兩國邊境招兵買馬、攻城略地……

  從2014年6月橫掃伊拉克西、北部,到宣布“建國”,到滲入利比亞制造襲擊,進而與尼日利亞極端組織“博科聖地”結盟,並將觸角伸向葉門,將戰火燒到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伊斯蘭國”完成了從西亞、北非到西非的滲透擴張,成為全球恐怖主義“大本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激進人員參戰。而當這些極端分子大量“回流”,又對世界各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面對“伊斯蘭國”的迅速擴張,美國總統奧巴馬2014年9月宣布對“伊斯蘭國”展開空襲行動,同時組建一個廣泛的國際聯盟,目標是“削弱並最終摧毀”這一恐怖組織。

  圍剿行動收效不彰

  美國主導的打擊行動已過多時,但效果不佳。雖然有一些“伊斯蘭國”重要頭目被打死,部分城鎮被伊拉克安全部隊收復,但這個恐怖組織仍佔據著伊拉克和敘利亞大片土地,並不時策動軍事行動和恐怖襲擊。

  “伊斯蘭國”為何如此猖獗?原因有多個:一方面,該組織不少作戰人員參加了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內戰,實戰經驗豐富;另一方面,該組織依靠海外募捐和非法斂財,資金充裕,裝備較為先進。美軍及其盟友雖然空中打擊能力強,但“伊斯蘭國”成員一旦化整為零,潛伏在居民區或混跡于平民中,空襲就難以展開。而伊拉克安全部隊戰力不足、後勤保障匱乏,無法形成有效攻勢。

  分析人士指出,打擊“伊斯蘭國”行動陷入愈反愈恐的怪圈,是因為主導這場行動的美國正是問題的一部分。在伊拉克,美國當年發動戰爭播下仇恨的種子,撤軍後留下一個政治動蕩、經濟凋敝、安全惡化的爛攤子;在敘利亞,美國縱容暴力衝突孳生蔓延,對敘政府的打壓導致大片地區出現安全真空。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東問題專家馬丁·因迪克指出,美國對重建中東力不從心,是美國中東政策崩塌的必然結果。“9·11”事件後,美國推動伊拉克政權更疊,之後又採取放任政策,導致地區秩序遭到破壞,國家管制失效,“伊斯蘭國”乘機興起。由于害怕再次卷入軍事衝突,奧巴馬政府不願通盤考慮中東政策,而是逐項應對地區各種危機,缺乏全面戰略。

  巴格達大學教授易卜拉欣·阿馬利批評歐美國家在打擊“伊斯蘭國”過程中片面誇大“文明衝突”,將地區戰亂歸咎到伊斯蘭教派衝突上,招致地區民眾對西方強行插手中東事務愈加反感,而美國當前混亂的反恐政策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伊斯蘭國”的擴張。

  政治版圖加速重構

  美國戰略部署進退失據,留下地區權力真空,一方面為“伊斯蘭國”坐大提供土壤,另一方面也引發地區國家爭奪主導地位,地緣政治版圖正在加速重構。

  雖然美國的中東政策一再調整,然而其與地區傳統盟友的關係卻因敘利亞危機、巴以問題和伊朗核問題變得微妙。與此同時,地區國家或各自為陣,或“腳踩兩船”,爭相填補動蕩國家出現的真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埃及基納奈政治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哈尼·賈邁勒指出,中東各國利害關係錯綜復雜。考慮到“伊斯蘭國”可能展開的報復,多數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的地區國家並不願意率先出頭。

  大國戰略利益各異

  面對危機,一些中東國家將目光轉向俄羅斯,尋求軍事幫助及政經合作。然而,圍繞打擊“伊斯蘭國”的問題,大國雖然反恐目標一致,但在策略、范圍和力度等方面展開博弈,保障各自利益。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副所長伊薩耶夫指出,俄美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既統一又對立。在反對恐怖主義和阻止“伊斯蘭國”坐大方面,俄美立場一致,但是雙方都不希望對方通過反恐增加在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影響力。

  而英法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也存在分歧:法國雖然一直在打擊“伊斯蘭國”的第一線,但僅限于伊拉克境內的空襲行動;英國在參與對“伊斯蘭國”空襲的同時,為伊方提供後勤、技術支援和軍事培訓,同時強調伊拉克和敘利亞推動本國政治和解的重要性,認為這對打敗“伊斯蘭國”至關重要。

  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大國立場不同,反映出各自的戰略利益各異,因此反恐成效必然有限。美國要想構築更有效的反恐統一戰線,就必須對現行政策和策略作出根本性調整,同時尊重其他大國利益並與之開展合作和協調。

  反恐或將現新常態

  分析人士指出,“伊斯蘭國”剿而難滅有可能成為反恐一個常態,各方表面上展示出“除惡務盡”的決心,實際上卻基于各自戰略考量“徐徐圖之”。

  從伊敘局勢來看,伊拉克什葉派政府利用中西部的遜尼派與“伊斯蘭國”作戰,對遜尼派起到遏制作用;而在敘利亞,敘政府反過來利用“伊斯蘭國”與其他反對派組織混戰,以消耗敵方實力。

  從地區衝突來看,如果“伊斯蘭國”在短期內被消滅,地區宗族教派矛盾失去緩衝,什葉派“新月地帶”或將面臨與地區遜尼派政權的正面交鋒。在沒有做好準備之前,把“伊斯蘭國”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繼續存在可能是地區國家的折中選擇。

  從西方戰略來看,一味黷武、以暴易暴本非良策,而美國一方面打著“民主”“自由”旗號在中東地區謀求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又大肆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和“反恐”雙重標準,在摧毀地區國家正常經濟政治秩序的同時給予“伊斯蘭國”喘息之機。

  面對中東上空散不盡的硝煙迷霧,國際社會似乎還要和“伊斯蘭國”纏鬥很久。在大國博弈正酣、利益目標相左的現狀下,“反恐聯盟”艱難爬坡,苦思求解:究竟如何面對這一時刻裂變增生、自爆擴散的變異怪獸。(執筆記者陳聰,參與記者周而捷、易愛軍、陳序、張遠、陳向陽、王蕾、應強、鄭斌、張建華、張繼業、彭天瀟)

[責任編輯: 張明宇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541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