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習近平講述“中國故事” 詮釋官方外交語言新“溫度”

2015年04月23日 12:45:40 來源: 人民網

  4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題為《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 開辟合作共贏新征程》的重要演講。 新華社記者 姚大偉 攝

  在不久前的葉門撤僑行動中,中國軍艦搭載176名巴基斯坦公民從亞丁港撤離,巴基斯坦軍艦協助從穆卡拉港撤離8名中國留學生。巴方軍艦指揮官下達命令:“只要中國留學生不到,我們的軍艦就不出境。”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再次證明中巴友誼情比海深。

  ——2015年4月21日,習近平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演講

  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在巴基斯坦議會發表題為《構建中巴命運共同體 開辟合作共贏新征程》的重要演講,其中講述了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

  2013年8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提出,要提升我國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是提倡者,也是踐行者。十八大以來,在10余次出訪公開演講中,習近平講述了許多個溫暖人心的故事,拉近著中外民眾的心理距離,重新定義著官方外交語言的新溫度。

  落點“小而巧”

  普通百姓視角 講述兩國人民友誼故事

  2008年,中國骨髓捐獻志願者張寶與韓國患者配型成功後遭遇了車禍,但他住院治療康復後,繼續為這位韓國患者捐獻了骨髓。這位中國志願者説:“人生禍福難料,人家現在大難臨頭了,幫點忙真不算什麼。”迄今為止,中國志願者共進行跨國捐獻骨髓156例,其中為韓國患者捐獻骨髓45例,遠遠超過其他國家。

  ——2014年7月4日,習近平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表演講

  記者梳理習近平出訪演講發現,普通人成為了演講中故事的主角。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講述了有著“熊貓血”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魯斯蘭在中國讀書期間無償獻血的故事。同一場合講述的,還有中哈母子歷經半個世紀尋找、終于重逢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祖籍四川的退休職工黎遠康與遠在阿拉木圖的母親瓦蓮金娜。

  在德國演講時,習近平講述了葡萄專家諾博無償向山東農民傳授葡萄栽培、嫁接改優技術的故事。在澳大利亞的演講中,習近平講到了一位致力于中澳友誼的普通教授。“馬克林教授60多次訪華,在親歷中國發展進步的同時,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亞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林教授的兒子斯蒂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出生的第一個澳大利亞公民。”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拓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分析説,習近平在演講中多次提到兩國民間友好交往的故事,有的甚至具體到個人,有利于拉近與被訪國感情和精神上的距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交往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在談到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時表示,要注重探尋對外傳播中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中國故事”要講得通俗,講中國人普通的故事,講具體的故事,而不是泛泛的空話與宣傳。

  “習近平在演講中,用普通百姓視角講述兩國人民友誼故事,加強了兩國民間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溝通,給人親近感。”李拓解讀説。

  講述“暖而新”

  動情的敘述拉近心理距離 增強政治互信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抗日戰爭時期,蘇聯飛行大隊長庫裏申科來華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他動情地説:“我像體驗我的祖國的災難一樣,體驗著中國勞動人民正在遭受的災難。”他英勇犧牲在中國大地上。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這位英雄,一對普通的中國母子已為他守陵半個多世紀。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俄羅斯莫科斯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

  蘇聯飛行大隊長庫裏申科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故事,因習近平的演講,拂去歷史的塵埃,再次引起兩國人民的矚目。

  同樣因習近平的演講,勾起人們回憶的還有德國的《拉貝日記》。“7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侵入中國南京市,制造了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的慘絕人寰的血案。在那個危急關頭,拉貝聯絡了其他十幾位在華外國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了棲身之所。拉貝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大屠殺內情,成為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證據。”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演講時説。

  災難面前兩國人民守望互助的舉動,溫暖人心。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講述了在2004年海嘯發生後,在中國從工廠到機場,救援物資一路綠燈,一架架飛機滿載著中國人民的愛心飛往亞齊等災區。“在中國人民遇到嚴重自然災害時,印尼人民也向中國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印尼醫療隊隊員在回國前把身上所有錢物全部捐給了災區。”

  李拓認為,利用歷史、現實、人物、小故事傳遞友誼,可以增強政治互信。“國與國之間最忌諱相互猜忌,猜忌是産生矛盾的重要原因。通過講述兩國人民互相幫助的故事,有利于宣傳中國的外交立場,消除誤解,增進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感情。”

  “善于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同頻共振、凝聚共識”,2013年12月9日《學習時報》發表的一篇總結習近平講話的語言風格的署名文章寫道,“事實勝于雄辯,故事和事例是有血有肉的,它勝于一切空洞無物的説教,很多道理在事實面前不言自明,很多歪理在一個個事例面前不攻自破,這就是講故事的魅力。”

  語言“平而實”

  親民的風格彰顯領導氣質 提升國家形象

  我聽説了一個故事,有一對中國年輕人,他們從小就通過電視節目認識了非洲,對非洲充滿了向往。後來他們結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選在了坦桑尼亞。在婚後的第一個情人節,他們背上行囊來到了坦桑尼亞,領略了這裏的風土人情和塞倫蓋蒂草原的壯美。回國後,他們把在坦桑尼亞的所見所聞發布在部落格上,得到了數萬次的點擊和數百條回復。他們説,我們真的愛上了非洲,我們的心從此再也離不開這片神奇的土地。

  ——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在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的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

  “故事最容易打動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檀有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習近平在坦桑尼亞演講時,提到正在坦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巧妙地把兩國維係起來,很容易讓人産生共鳴。

  有媒體認為,習近平妙趣橫生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的是國家軟實力,目的是讓中國聲音更好更快更響亮地傳遍全世界,讓世界對這個東方大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長趙啟正曾經風趣地説:“在對外傳播中,要多講中國故事——中國的發展實際、中國人的生活。如果我們要表達的核心內容是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話,它相當于是維生素C,它本來是在蘋果裏的,這個‘蘋果’就是中國的社會現實和相關的故事。與其給外國人維生素片,不如給他們原生態的蘋果,由他們自己去體會中國的社會主義本質。”

  在墨西哥演講時,習近平講到了米盧帶領中國足球闖進世界杯比賽和墨西哥跳水隊在中國教練指導下拿下好成績的事例。

  “他展現的並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人形象,而是非常接地氣、平民化,讓人耳目一新,”李拓表示,習近平樸實而通俗的語言風格,既表現出大國領袖的風范,又體現出親民務實的情懷。同時,通過講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著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和影響力。

  追憶“真而切”

  諳練出訪國本土文化 引發強烈共鳴

  90年前,中國人民喜愛的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訪問了中國,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一踏上中國的土地,泰戈爾就説:“我不知道什麼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在離開中國時,他傷感地説:“我的心留在這裏了。”

  ——2014年9月18日,習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演講

  “中國和巴西遠隔重洋,但浩瀚的太平洋沒能阻止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進程。200年前,首批中國茶農就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巴西種茶授藝。”當地時間2014年7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發表題為《弘揚傳統友好共譜合作新篇》的演講時説。

  習近平每一次出訪演講,幾乎都追溯了兩國共同的歷史和文化,並不時引用當地的故事和諺語。陳力丹在《習近平的宣傳觀和新聞觀》寫到,文化是一個共用的係統,共同的歷史和傳統幫助每個人回答“我是誰?”這個首要的問題。外宣的成功主要在于對于跨文化傳播的深刻理解和運用,哪一方熟悉對方的文化、掌握對方的符號組合的規范和意義,同時也諳練本土文化,哪一方便處于主動一方,自身的文化首先影響對方。

  2014年11月17日,在澳大利亞議會大廈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到了一則澳大利亞孩子給他寫信的故事。

  “來之前不久,我和夫人收到了塔斯馬尼亞州斯科奇—歐克伯恩學校16名可愛的小學生的來信,他們在信中描繪了那裏的獨特物産和美麗風光,特別提到了塔胡恩空中棧道、大峽谷,當然還有‘塔斯馬尼亞惡魔’,還説如果去大峽谷的話還有可能撿到美麗的孔雀羽毛。這讓我充滿了好奇。”

  媒體熱讚,一段展現真情的話語,讓人感受到了一個親切的“習大大”。 樸實而有溫度,凝練而有深度,“習式演講”重造官方語言體係,其獨特魅力,已經成為國際政壇的“品牌”。(人民網記者申亞欣 張迎雪[實習])

[責任編輯: 黃銳 ]

Copyright © 2000 - 201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40111506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