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新西蘭華人:從淘金到安家

2014年11月19日 14:06:5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説起新西蘭華人,要先講一則新聞。據澳洲《星島日報》日前報道,新西蘭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家族,徐肇開的後人,決心要運先人的遺骨返回廣東番禺安葬。

    徐肇開本人最先到美國舊金山淘金,之後轉往澳大利亞,還在墨爾本開商店,1869年轉往新西蘭南島。經過百多年的發展,其家族現有約600名後人。

    徐肇開家族在新西蘭的“生根發芽”,可以説是華人在新西蘭百余年歷史的一個縮影。回首華人在新西蘭的“安家”路,是一段跨越一個半世紀,在逆境中拼搏、從屈辱中翻身的坎坷歷史。

    【從淘金到安家】

    新西蘭最早一批華人來自廣東,1865年踏上南島奧塔哥地區的土地。那一時期,在淘金的吸引下,一些華人或東渡加拿大,或南漂新西蘭。然而,能夠衣錦還鄉的只是鳳毛麟角。由于疾病和貧困,許多人客死異鄉。

    為了讓同胞落葉歸根,1883年,新西蘭知名華商徐肇開出資運送230名礦工遺骨回國安葬。1901年,徐肇開本人不幸去世。次年10月,他的兒子租用英國蒸汽貨輪“文特諾”號,打算運送包括先父在內的499名華人遺骨回家。

(資料圖片:“文特諾”號駛離新西蘭港口)

    不幸的是,“文特諾”號在新西蘭西海岸觸礁受損,返航途中沉沒。據説,有33具華人棺木被衝上海灘。當地的毛利人發現後,把屍骨和棺木埋在附近一座山丘。從此,那座山丘得名“華人山”。

    100多年前,華人的遷入在新西蘭引發了爭議。1881年,新西蘭出臺“人頭稅”,旨在限制華人人口遷入。然而,即便這筆“人頭稅”不斷增加,甚至納稅額已經達到當時一個新西蘭華人兩年總收入的水準,卻依然沒能阻止華人的流入,更無法阻止華人為爭取自身合法權益所做的抗爭。

    從1865年第一批華人踏上新西蘭,到1940年新西蘭政府首次批準華人家屬以“難民”身份入境,新西蘭華人終于得以與家人團聚,正式“安家”。

    【從難民到議員】

    1944年,經過華人不懈努力,新西蘭政府正式取消針對華人的“人頭稅”。3年以後,昔日或為逃離戰亂、或為與海外親人團聚的華人“難民”開始獲得永久居留權。

    自那時起,華人在新西蘭從事的行業,由採礦開始向農業種植和小商業轉型。依靠勤勞和智慧,新西蘭華人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復蘇良機,不斷改善生活,重視子女教育,逐漸擺脫華人傳統經營行業,很多人成為主流社會中的專業人才。

    如今,華人在新西蘭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已經明顯提升。2001年,時任新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就歷史上的“人頭稅”等歧視行為向華人道歉。幾乎同一時期,新西蘭政府向中國開放留學,一撥中國留學生來這裏求學,隨後不少人選擇留下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投資者也蜂擁前來。華人人口急劇增加,從15年前的約10萬,發展到如今的17萬,成為新西蘭第一大少數族裔。

(資料圖片:新西蘭華人競選2014年國會議員,右二為楊健)

    華人甚至開始出現在政壇。生于上海、長于香港的黃徐毓芳是走上新西蘭政壇的亞裔第一人。她1996年成為國會議員,2008年獲任內閣部長。同年,剛剛下野的反對黨工黨又推出華人議員霍建強。

    2011年底,楊健以執政黨國家黨成員身份成為新西蘭國會議員。在今年的國會選舉中,他成功連任,成為目前新西蘭國會中的唯一一名華人議員,並擔任國會教育委員會主席。

    【從漂流到追溯】

    實際上,中國與新西蘭的淵源並不僅僅體現在華人的“安家”史上,新西蘭原住民的“尋祖”之路同樣與中國有關。

    新西蘭最早的居民毛利人屬波利尼西亞人,眼下廣泛生活在太平洋各個島國上。但是,毛利人究竟從哪裏來,似乎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有一種説法是,太平洋島民的先祖們劃著大船,乘風破浪,從海上而來……

    近幾年,有一些人口學家研究得出結論:依據遺傳物質分析判斷,毛利人很可能來自中國臺灣,與臺灣原住民同源。這一説法雖然尚未獲得公認,卻激起人們不斷探尋的興趣。

    (資料圖片:2015年新西蘭奧克蘭藝術節劇目《月餅與紅薯》劇照,該劇講述了早期華人移民與毛利姑娘的愛情故事)

    新西蘭小夥子內森·拉雷爾就是一個“歷史探密者”。他的父親是一名毛利人,母親是英國人。他和來自薩摩亞的移民奧斯卡·凱特裏志同道合,結伴踏上了“尋祖”之旅,一路沿著薩摩亞、瓦努阿圖尋訪到中國臺灣的臺東。

    在那裏,兩人發現,當地泰雅族和阿美族的語言、文化,甚至面容,都與波利尼西亞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的舞蹈與毛利戰舞相比,神形兼具;泰雅族紋面也與毛利紋面異曲同工。

    “當年,我們的祖先依照星光的指引,來到新西蘭;現在,我們依靠DNA一路追溯回去,”拉雷爾説,“來到這裏,我覺得自己就像回家一樣。”(新華國際客戶端記者田野發自奧克蘭,編輯劉一楠)

[責任編輯: 林杉 ]

Copyright © 2000 - 201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7229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