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微心願|吳惠芳:他們的“城市夢”,我來守護
2020-05-22 12:4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南京5月22日電(龐雪汀/文 應康偉/攝)“我覺得作為基層幹部,是帶領老百姓奔小康、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帶頭人,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利益裝在心裏,舉過頭頂。”

  他叫吳惠芳,15年前,響應家鄉的召喚,他離開了服役25年的軍營,回到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當村官。15年來,他帶領永聯村在發展路上越走越寬,成為探路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先行者,守護著鄉親們的“城市夢”。

吳惠芳探望村裏的老人們

  誰説農業不掙錢?農民也有“創業經”

  極具江南特色的青瓦白墻,匯聚著農耕文明精髓的文化景觀。走進永聯村,你就踏入了一個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詩意田園。在吳惠芳看來,眼前的一草一木,都有自己深耕于此,奮鬥于此的印記。

  “我是2005年來到永聯村工作的,當年結合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有關要求,我們提出了農村城鎮化的想法。從此,我們永聯開始加快推進了永聯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説。

  身處江南水鄉,永聯素來是靈秀富饒之地。而在當地百姓心中,卻一直繞不開一個“城市夢”。回到家鄉,吳惠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村民”成為“居民”,讓田間地頭的農戶,住進現代化的花園社區。

  “我們拆遷了田間地頭3600多戶人家,實現了農民的集中居住,讓我們村民享受到了城鎮化的生活環境和條件。”談起推進村民集中化居住的創舉,吳惠芳的話語中充滿自豪。

  農民上了樓,得到了實惠。在吳惠芳看來,最大的實惠,是要讓農民腰間的錢袋子鼓起來。永聯及時提出了農業的現代化,把農民手中土地承包經營權從八千多畝統一以每年每畝一千三百元的標準,流轉到村集體經濟組織。

  農民創業園、江南農耕園……這些創業旅遊社區的開辦,讓農民也走出了一條創業路。在農民創業園,現在已經有三十多家農民辦的小企業在裏面進行生産,帶動了幾百人的就業。而一些年齡偏大且身體不太好的村民,在企業就業有困難,但在農耕文化園裏就是一把好手。養牛、表演、磨豆腐、紡紗織布、釀酒等傳統的農業手工藝,在老人們的展示下,被演繹得活色生香。

  截至發稿前,永聯老百姓每人平均年收入已經達到了45800元以上。

吳惠芳與村民共度佳節

  精神文明建設,小獎牌也有大能量

  倉廩足而知禮節。農民增收,生活富足,吳惠芳又將眼光投向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為永聯新農村建設的美好圖卷,添上了點睛之筆。

  “老百姓的行為如何更加文明,適應我們城鎮化的要求,在這方面我們下了功夫。設立了文明家庭獎,把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交通法規,以及計劃生育等社區管理的規范整合成百分制考核條款。”吳惠芳説,“凡是沒有被扣分並且做了有拾金不昧、見義勇為、慈善關愛等行為的,我們給加分,凡是有加分沒有被扣分的,我們給前十名家庭頒發文明家庭獎牌,懸挂在家門口。”

  永聯還設定了“金色文明家庭獎”“銀色文明家庭獎”,從第十一名到第一百零一名的家庭,沒有被扣分的,都能獲得文明家庭獎牌。

  小小的獎牌,是家風優良、鄉風文明的標誌,更成為了引人向善的一股力量,傳遞在街坊鄰裏之間。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推進,也讓不少村民對村集體的治理、管理,有了自己的見解。

  每年全國兩會前,吳惠芳總會遇見幾位“愛囑咐”的老鄉,讓他把大家的心聲帶到北京去。今年,“長江大保護”成了吳惠芳關注的話題。

  “我們永聯是原來的江邊小村,長江水養育、滋潤了我們,長江是母親河,我們的生産生活經濟的發展都依賴于長江,保護長江、呵護長江。我們今年的目標是要讓我們永聯境內的河道,通通達到二類水標準,長江的水質是二類水,它什麼水進來,我們要還它同樣品質的水。”吳惠芳説。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吳惠芳的帶領下,永聯村正將這樣的美好願景變成現實。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