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熱土上的堅守——三代農民話豐收
2018-09-23 13:06:1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網長沙9月23日電(記者王婧菲)“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中國歷代農民以大地般包容堅韌、稻穗般豐稔厚重的精神堅守著這片熱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如今鄉村振興的春風讓農村的土地煥發出全新的活力。

  不少80後90後的新型職業農民返鄉,把夢想“種”在家鄉土地上,用新技術新思路和父輩一起發展現代農業,而在他們的基地上,老一代40後50後農民依然是生力軍。時值首個農民豐收節,記者走進湖南各地的田間地頭,走訪了三代農民,聽他們訴説土地情,共話豐收樂。

  (70歲的陽水蓮正和農友一起脫谷。文蘭攝)

  40後農民——收獲雙份喜悅

  9月初,天高雲淡,南岳衡山巍峨矗立,山腳下的紅星村,疊翠流金,蛙聲陣陣,一群農民正在忙著收割水稻。

  細看這收割隊伍的主力軍竟是幾位精神矍鑠的40後50後女將。她們三人一組,手持鐮刀、頭戴草帽、裹著汗巾,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片稻蛙基地的水稻收割完畢,只留下蛙聲一片。

  70歲的陽水蓮正忙著把姐妹們收割來的稻子打捆、脫粒,忙得不亦樂乎。她所在的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紅星村這幾年集體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村民的土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在湖南省農科院的科學規劃下,建立了有機稻谷基地、油菜花基地、玫瑰花基地等。陽水蓮來幹一天農活能獲得70元的收入,雖然不是每天都有活兒幹,但一年也能掙個七八千塊。

  “我們這個稻子都是沒有打農藥的,青蛙就是吃蟲子的,稻子還可以為青蛙遮太陽。”説到村裏種養的稻蛙,她歡喜又自豪,她説,一塊地雙份收成,那就是比原來多了一倍。“我年年都來曬谷子、割稻子,組長説我勤快,所以只要有活兒都會叫上我。”村裏人對她勤勞的肯定,讓她豐收的喜悅也成了“雙份”。

  和陽水蓮一起勞作的,也多數都是60歲以上的老農。乘著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的春風,不少鄉鎮站在了鄉村振興的潮頭,紛紛流轉土地,建立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活了起來,村裏的土地活了起來,40後50後農民也活了起來,在他們最熱愛的土地上,幹著他們最熟悉的農活兒,豐收的不僅是糧食,還有老農們精神上的喜悅。

  (70後農民文愛平釀制的蜂蜜和花粉。)

  70後農民——收獲意外驚喜

  “大家都出去了,因為種田掙不了錢。”説起自己離開土地、離開家鄉的原因,文愛平很是無奈,74年出生的他父母都是農民,靠種田養活了他,20年前興起南下“打工熱”,他便跟著村裏人一起出去了。直到2010年,家裏老人身體不適,加上三個孩子都在上學,他才回到家鄉南岳區雙田村。

  頭幾年文愛平租了一些土地種西瓜,但西瓜種植有季節性,而且價格不穩定,最忙的時候,文愛平一家七口老人小孩都要下地幫忙。他不忍心讓家人跟著受累,于是在村裏的幫扶下走上了養蜂脫貧之路。現如今他的養蜂規模已經達到100箱,一年四季要到湘潭、邵陽、祁東、衡南等多個地方趕花,還通過電商將蜂蜜和花粉銷往全國。

  談到農民豐收節,文愛平十分害羞,他説自己不會説話,除了開心、自豪不知道要説什麼。當記者問到他家的土地是否流轉出去時,他説沒有,自己是老思想,覺得土地不能拋荒,得種地,再説家裏總是要吃糧食的。

  而在瀏陽市沙市鎮的許必敬懷著對土地同樣的情感,卻有著不一樣的經歷。20年前的南下熱,鎮上不少年輕人或許都想著離開農村、不再做農民,而許必敬此刻想的卻是,“都去打工了,很多田就沒人種了”,于是他承包了60多畝農田,成了當地種糧大戶,最讓他自豪的是,2008年還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大戶標兵”。

  無論是文愛平還是許必敬,雖然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但他們同樣延續了父輩對土地的敬畏和熱愛,“我覺得以後可能沒人願意種田”説出了他們的憂心,但時代給予他們的回答讓他們喜出望外。

  (許海明身後是他的糧食基地和烘幹加工中心。)

  90後農民——收獲夢想

  每天早上5點起床,去地裏轉一圈,然後告訴兒子,田裏有些什麼情況要注意,哪些問題要處理,這就是許必敬現在每天雷打不動的行程。

  2012年到2014年間,大學生創業蔚然成風,不少大學生將目光投向了農村,返鄉當起了新型職業農民,這其中,就有許必敬的兒子許海明。

  2014年,許海明回到沙市鎮,夢想著把“種糧”,做成讓食用者有幸福感的事業。有父親這個種糧專家在,許海明並不擔心技術和品質問題,他首先做的是引入最先進的機械設備,推廣全程機械化,這樣才能提高效率、擴大規模,更重要的是引入新的管理和發展思路。

  2015年,為了拓展市場,許海明開始了他的第一步——“擺攤”。他每天準備500袋1.5斤裝的自家大米,來到長沙市天心區、岳麓區的幾個人口較為集中的小區,贈送給居民,堅持了200多天,通過“走出去”積累了不少回頭客。第二步他開始進駐小區的小型超市、菜鳥驛站等,逐漸擴展至30余個固定銷售點。

  有了渠道更要有品牌,許海明注冊了“木山之寶”商標,並根據客戶需求,提供“私人訂制”式的糧食深加工産品。漸漸地,從最初的400畝地到現在2000畝的規模,“木山之寶”已經小有名氣,僅2018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就已達到300萬。

  在離沙市鎮不遠的龍伏鎮,85後青年劉志廣也從廣東回鄉,開始了機械化種糧之旅;在望城區靜慎村,80後“薯夫妻”姚棟和妻子文莎一起回鄉發展紅薯種植和深加工産業;在衡陽祁東縣,90後“黃花王子”肖智雄回鄉延續父輩的黃花菜事業……

  這些返鄉的80後90後新型農民,有著強烈的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懂得運用現代企業管理的模式,優化傳統農業的生産行為,對于農民這個身份有著全新的認識。談到首個農民豐收節,姚棟説,“這讓我們農民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作為新時代的農民,我們應該更好地服務于農村,做大做強農業産業。”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邵一嬋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浙江平湖舉辦精品瓜燈展
浙江平湖舉辦精品瓜燈展
杭州:西溪火柿映秋波
杭州:西溪火柿映秋波
重慶民眾舉行大閘蟹“賽跑”遊戲迎“中國農民豐收節”
重慶民眾舉行大閘蟹“賽跑”遊戲迎“中國農民豐收節”
內蒙古敖漢旗:金秋收獲忙
內蒙古敖漢旗:金秋收獲忙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258112347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