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貴州縱深推進農村産業革命 産業發展托舉“穩穩的幸福”
2020-07-07 16:08:11 來源: 貴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仲夏時節,走進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在小鎮裏的酒店上班,老公在老家發展花椒産業,一年有好幾萬元的收入,現在小鎮還在發展旅遊,生活有盼頭!”説起現在的生活,搬遷群眾楊永英臉上挂滿笑容。

  遷出地因地制宜,改變傳統低效作物種植,發展高效農業産業;遷入地建起産業園,群眾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實現家門就業;小鎮內圍繞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特色旅遊,搬遷群眾吃上了旅遊飯。

  阿妹戚托小鎮搬遷群眾的變化,是貴州立足各地實際,推動農業産業選擇之變、群眾就業方式之變、産業發展模式之變的生動縮影。貴州把發展産業作為實現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和長久之策,牢牢把握“八要素”,踐行“五步工作法”,縱深推進農村産業革命,推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六個轉變”,産業扶貧取得明顯成效,為群眾托舉起“穩穩的幸福”。

  産業選擇越來越豐富

  走進赫章縣安樂溪鄉,只見山高谷深,地勢陡峻的地形上,種滿了桑樹、百合、魔芋、藥用黑豆等特色高效作物。

  “我們的土地都在石旮旯裏面!”安樂溪鄉長周遵龍一語道出安樂溪鄉曾經的窘境——95%以上都是坡耕地,産業發展極其困難,群眾長期種植廣種薄收的玉米等低效作物。如今,安樂溪鄉在“石旮旯”裏發展特色高效農業,老百姓的致富夢照進現實。

  “石旮旯”裏處處生金,這是貴州縱深推進農村産業革命,調整産業結構的現實寫照。

  以發展傳統農業為主的貴州,山地和丘陵佔全省國土面積92.5%,難以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等先天劣勢凸顯,迫使貴州必須走出一條有別于其他省份的農業發展之路。

  這條路怎麼走?將劣勢變優勢,成為貴州農業産業選擇之“變”的開始。

  走出一條貴州特色的農業産業發展之路——因地制宜謀發展,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之路躍然紙上。

  選準了道路,還要轉變農民“為了吃而種”的觀念,樹立起“為了賣而種”的意識——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成為破局的先手棋。

  省委主要領導指出,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靠傳統的、常規的辦法來抓農業結構調整,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必須採取超常規的、帶有革命性的舉措促使其全面變革。

  2018年開始,貴州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産業革命,奮力推進農村産業結構調整。

  産業革命的效果立竿見影——2018年共調減低效玉米種植785萬畝,推動農業産業增加值增長6.9%,增幅居全國之首。

  在此基礎上,2019年全省上下掀起了深入推進壩區産業結構調整熱潮,當年就實現壩區畝均産值達到全省平均水準的2.1倍。同時明確由12位省領導領銜,係統推進茶葉、水果、辣椒等12大特色優勢産業發展,以縣為單位整體推進農村産業革命。

  隨著農村産業革命的縱深推進,推動全省農業産業從自給自足向參與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從主要種植低效玉米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從‘提籃小賣’向現代商貿物流轉變、從村民‘戶自為戰’向形成緊密相連的産業發展共同體轉變、從單一種植養殖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轉變等“六個轉變”。

  如今,安順韭黃、威寧“三白”、興仁薏仁米等具有貴州特色的農業産品走出山門,涌向國內國際市場。貴州農業産業選擇由單一向多元轉變,老百姓致富的基礎越來越穩。

  就業渠道越來越寬

  “手腳靈便的群眾在家門口一個月就能掙近2000元,留守在村的老人閒暇之余也能到扶貧車間進行加工作業,月收入也可達800元以上。”在黎平縣羅裏鄉,車間負責人吳錦松告訴記者,在車間就業的不少是貧困婦女及留守老人,她們到扶貧車間後,只需進行一個簡單培訓後方可上崗工作。

  近年來,貴州採取“內拓、外輸”的就業扶貧政策,不斷走出去、引進來,積極引進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産業,著力拓展留守群眾的就業渠道,以幫助其在家門口就近就業,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致富。

  羅裏鄉扶貧車間的場景,也在黔南州惠水縣易地扶貧搬遷社區——明田街道新民社區的唐人坊扶貧車間內上演,30多名婦女正在跟師傅學習“唐人娃娃”的制作技藝,她們是搬遷群眾,也是扶貧車間今年新招的工人。

  2015年12月,為了徹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窘境,貴州吹響了易地扶貧搬遷號角。目前貴州已經完成188萬貧困群眾的搬遷安置,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自始至終貴州將“以崗定搬、以産定搬”原則貫穿易地扶貧搬遷全過程,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

  截至6月上旬,全省搬遷勞動力累計就業創業86萬人,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率達到100%。

  就業扶貧,是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長久之計和根本之策。抓住就業扶貧這個“牛鼻子”,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變成“新市民”。通過改變就業方式,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同時,也徹底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旅遊“飯碗”越端越穩

  “這幾年,遊客慕名而來,吃農家菜,住特色民宿,我們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隨著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遵義市花茂村的“紅色之家”老板王志強的旅遊“飯碗”端得越來越穩。

  王志強的“旅遊飯”,是全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切實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增效發展的真實寫照。

  2017年10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既要鼓勵發展鄉村農家樂,也要對鄉村旅遊作分析和預測,提前制定措施,確保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

  囑托言猶在耳,使命重任在肩。貴州挂出“建設美麗鄉村,讓村民富起來、樂起來”的作戰圖,制定“鄉村旅遊蓬勃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時間表。鄉村旅遊讓多彩貴州的底色越來越厚重。

  鄉村旅遊發展為貴州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思路。為進一步助力全省鄉村旅遊扶貧建設,2019年底,貴州省文旅廳發布《貴州省旅遊發展和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實施意見》,圍繞“聚焦聚力旅遊扶貧”“銜接美麗鄉村建設”兩方面進行基本思路設定,進一步促進鄉村旅遊發展。

  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曾經種地為生、望天吃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觸手可及,鞏固好脫貧成果,做好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貴州圍繞“變”字做文章——産業選擇之變、就業方式之變、發展模式之變,穩穩托舉起群眾的幸福生活,更托舉起奔向小康,開啟新生活的希望。(記者 范力) 

+1
【糾錯】 責任編輯: 謝素香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20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