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非遺文化助力脫貧攻堅 重慶酉陽留守婦女變“繡娘”
2019-12-13 16:44:0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位于重慶市酉陽縣車田鄉小寨村1組貓頭壩的“非遺工坊”內,26名來自車田鄉各個村的留守婦女正在一針一線地趕織“苗繡”,她們每天早晨把小孩送到鄉裏的幼兒園或者學校以後,就會來這裏做一名上班的“繡娘”。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在“非遺工坊”內的“繡娘”,年紀最大的60多歲,最小的只有23歲。之前她們或是在外務工,或是在家裏帶小孩。而這一項目不僅讓她們有了生計,還可以陪著孩子。據了解,“非遺工坊”在車田鄉這一個全市深度貧困鄉的推動落地,還獲得了魯渝東西扶貧協作項目的資助。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貓頭壩的“非遺工坊”今年3月正式啟動,創始人陳國桃通過組織周邊留守婦女、貧困群眾參加“手把手”教學、“一對一”指導的苗繡培訓,幫助留守婦女、貧困群眾初步掌握非遺項目“酉州苗繡”手工編織技巧,培訓合格人員直接轉為“繡娘”,完成的苗繡作品由酉州苗繡公司按照市場價格進行收購,幫助貧困群眾增收。新華網 黃俊輝攝 韓夢霖 文

  “非遺扶貧”是一種創新扶貧模式,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將傳統手藝和現代化的經營模式結合起來,實現貧困戶能夠增加收入的一種“扶貧模式”。近年來,酉陽積極出臺政策扶持苗繡等非遺技藝的傳承,讓非遺文化與市場對接,帶動當地村民從事苗繡産業,使非遺技藝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車田鄉當地的留守婦女可以自主選擇到工坊來上班,也可靈活在家當繡娘承接訂單。自該項目啟動以來,貓頭壩村“非遺工坊”已組織了四期培訓。截至目前,非遺工坊累計培訓400余人次,吸納留守婦女52名,其中貧困戶45名,殘疾人3名、低保戶2名,苗繡産品年銷售額達300余萬元,“繡娘”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繡娘”耿寶華,今年26歲,是車田鄉黃壩村二組的建卡貧困戶,家裏有兩個小孩都在上小學,丈夫在外務工,“非遺工坊”項目啟動以前她在家帶小孩,現在,她每天利用孩子上學的閒暇時間來“非遺工坊”上班,一個月可以拿到最高2000元的計件工資收入。“這比幹農活兒輕松多了,不用風吹雨淋,還能照顧小孩,”耿寶華説。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如今,在貓壩村“非遺工坊”內,還有一名男性“繡郎”,他是來自車田鄉車田村一組的文濤,他的媽媽也是一名“繡娘”。文濤今年從永川一所高校畢業後就生了一場病,手術後回家養病期間,他逐漸對“苗繡”這門非遺文化産生了興趣,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他也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繡娘”。文濤家裏還有兩個姐妹在讀書,如今這份“臨時工作”幫助這個因學返貧的家庭減輕了負擔。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圖為“苗繡”圖案的女性配飾。據了解,酉陽縣酉州苗繡扶貧産品土布團扇《福在眼前》等係列産品還被選為“一帶一路”、“上合峰會”國禮,車田姐妹繡織出的産品已經走向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孩子是每個媽媽的牽挂,一根繡花針、一個繃架,讓村裏的媽媽們不僅可以留下來陪伴孩子成長,還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脫貧致富,這根繡花針,也繡出了貧困鄉村脫貧致富的美麗畫卷。新華網 李相博攝 韓夢霖 文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夢霖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中國彩燈節在莫斯科開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1711112534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