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寫好漢字,須臾不可自棄
2019-02-20 09:17:15 來源: 北京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寒假進入尾聲,不少學生開啟了“狂補作業”模式,一款名為“寫字機器人”的“黑科技”也悄然流行。據報道,只要下載軟件、簡單組裝、導入書寫內容,這款機器就能為人“捉刀代筆”,甚至還可以模倣出使用者的筆跡。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竟然有些家長為之鼓掌叫好,紛紛“求連結”。

  揣測這些“點讚派”的心理,大概一來認為學校謄抄類作業太多,與其機械重復地寫字,不如多做幾道奧數題;二來心中對漢字書寫重視不足,甚至覺得寫字的必要性早已不復以往。如此想法確有其現實土壤。在這個“握著滑鼠忘了筆桿”的時代,鍵盤上的手指翻飛代替了白紙上的一筆一劃,手機裏的語音與表情讓交流變得簡單又高效。倘若完全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抄寫、練字似乎真的可有可無。

  但書寫的意義真的如此淺薄嗎?

  國學大師饒宗頤曾説,“漢字是中華民族的肌理骨幹,可以説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從跌宕遒麗的書法藝術,到“心正則筆正”的哲學思考,橫折彎鉤之間凝結著中國千百年來的審美旨趣和價值判斷;從描繪世道人心的唐詩宋詞,到記載正朔交替的史書典籍,是漢字傳承著傳統文化的血脈與基因。而漢字之美,只有在筆鋒與紙張的觸碰中,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機器書寫得再工整,也傳遞不出一個人對于漢字書寫的審美,更遑論體悟漢字背後的深刻意涵了。一言蔽之,漢字從來不是單純的符號,堅持手寫不僅必要,而且攸關傳統文化的賡續。

  從教育的角度看,適量的抄寫也絕不是“形式有余,意義不足”的重復性勞動,而是夯實基礎必不可少的一環。揆諸中國近代那些學貫中西、博通古今的大師,無一不是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根基。陳寅恪雙目失明後用耳代目、以口代手堅持著書立説,這顯然離不開此前下的抄寫、背誦功夫;魯迅自小喜歡抄書,後來為了校注《嵇康集》還將其工工整整抄寫了三遍。作家孫犁直截了當地説,“讀書遇到自己特別喜歡的地方,就把它抄錄下來,抄一次,比讀十次都有效。”可見,打基礎的階段沒有捷徑可走,該死記硬背的就要死記硬背,該動筆時就要動筆,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

  一個新學期即將到來。當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整天琢磨著輔導班、踐行著新理念時,也不能忘了那些“土方法”“笨方法”。(姜忠奇)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可
相關新聞
  • [及時點]新式寒假作業創意多,值得點讚
    設計冬奧吉祥物與獎牌、包餃子、畫門神……寒假作業玩出新花樣,形式、內容更豐富,探究式、體驗式作業增多,不僅減輕中小學生寒假課業負擔,也鍛煉了他們的能力,值得點讚。
    2019-01-27 10:24:50
  • 新華網評:陪娃寫作業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家長陪娃寫作業的各種段子頻出。有人表示感同身受,有人身臨其境般地幫忙“吐槽”,有人根據“音調高低、嗓門大小”區分“佛係大家”與“咆哮高手”,有人把陪娃寫作業列入影響健康的“高危職業”,還有人陪娃陪出了“新高度”,“順便”拿下了教師資格證……
    2018-12-07 10:36:40
  • 禁止家長改作業不妨疏堵並舉
    多地將教師要求家長評改作業列入明令禁止的行為,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現象的普遍性,盡管這可能是矯枉過正之舉,但如果教師將職責都推給家長,則明顯有違師德師風,需要重視與糾正。
    2018-10-23 09:14:24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探訪轉型期的“中國油畫第一村”
探訪轉型期的“中國油畫第一村”
工地上的元宵節
工地上的元宵節
雨水至 勞作忙
雨水至 勞作忙
火樹銀花迎元宵
火樹銀花迎元宵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413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