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找尋精神的燈火
2020-11-26 10:48:46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第一次接觸書,是四五歲。在大連讀大學的叔叔暑假來家,給我帶了3本連環畫冊——《車》《輪船》《飛機》。我愛不釋手,不僅經常翻看,還照著畫。書中描繪的高速火車、深海潛水、宇宙飛船、星球旅行等預言,如今已成為現實。

  1964年上小學,除了瘋玩,最好的娛樂就是看小人書(連環畫),印象特別深的是多集的《鐵道遊擊隊》《三國演義》《水滸傳》,打打殺殺,符合男孩子特點,還激發了我的畫畫欲望,在作業本後畫了很多騎馬廝殺、飛機坦克大炮。應我的請求,父親買過兩本小人書,一是《戰上海》,白描細線條,非常精致,故事性也強;另一本《捉舌頭》,內容和畫法一般。還借閱過表哥的一套《我們愛科學》,好像是雜志,很能開啟想像力。

  小學沒畢業,我就隨家裏到農村去了。中學只看過兩本書,一是跟同學借的蘇聯偵探小説,記不得名字,只記得裏邊插圖是訓練有素的軍犬正替搭檔的軍官脫帽;還有一本是父親珍藏的《林海雪原》,看後感受到長篇小説的吸引力。

  1973年隨父母回城,業余時間最大的娛樂還是讀書。家裏的書大多與父母工作有關,地質、水文、測量學、藥理學看不懂,我便把人體解剖學翻了一遍。

  母親在高校醫院藥房工作,學校圖書館的阿姨來抓藥,母親就請他們幫忙借不能外借的書。中學那幾年,我陸續讀了《三言二拍》《説岳全傳》《隋唐演義》等。

  看《水滸傳》和《西遊記》,被裏邊的劫富濟貧、替天行道、斬妖克難的故事情節和特色鮮明的人物所吸引。雖讀不出深意,但就是覺得好看,一到學校就與同學白話。當時學校古文教得少,看《三國演義》只能囫圇吞棗。

  一次母親帶回本《吉林師范大學學報》,是紅樓夢批判專輯。我硬著頭皮看,批判的內容沒記住,倒把《紅樓夢》裏的人物關係、家譜圖示、愛情悲劇、個性化的人物描寫和一些詩詞給看進去了,還惡作劇地模倣金陵十二釵的判詞,給班裏幾個漂亮女生各寫了一段,要好的男生居然能看出寫的是誰。

  還有一些書是同學間傳借的。讀《青春之歌》時,真有金聖嘆所説的“雪夜讀禁書,不亦快哉”的感覺,有一種澎湃向上的激情。

  有一年春節到同學家拜年,其父母是省社科院的學者,書架上竟有歐陽山的小説《三家巷》《苦鬥》。這兩本書給我印象非常好,沒想到革命題材的小説也可以寫得如此浪漫和生活,裏邊的人物就像是街坊鄰居的玩伴,天天在一起喜怒哀樂。

  那段時間,蘇聯的文學作品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高爾基的《在人間》《我的大學》,對我影響很大。這些小説中的主人公在苦難中淬煉、在奮鬥中成長的經歷引起我強烈共鳴。

  一次到同學家玩,看到他哥哥的一本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一摞20世紀50年代的《收獲》雜志,一並借回。雜志很快看完,書看了好長時間,雖然看不太懂,但其中的哲思、原理讓我對世界有了朦朧的認識。這是我看過的第一本啟智的書,我後來以理科生身份報考哲學專業研究生,與之不無關係。

  回想上世紀70年代中期,雖然沒有讀書的氛圍、沒有多少可供閱讀的書,但的確是我通過各種辦法讀書最多、最集中的時期。讀書的點滴積累,就像山中流淌的小溪,經雨水衝刷、甘泉涌入,漸漸開闊、匯聚成河,在時代激流中,啟蒙人生理想、崇尚英雄形象、憧憬浪漫愛情、理解復雜社會、區分人性善惡,不斷固塑三觀的雛形,補充了扭曲的學校教育,豐富了內心世界,提升了認識水準和境界,有如登山遠望,一覽眾山小。那些書,就是攀登途中精神的燈火。(李忱)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勉
載入更多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北京:夜色怡人
北京:夜色怡人
我的長江我的家
我的長江我的家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9544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