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讓未來的旅程有書籍相伴
2020-01-20 10:43:18 來源: 工人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書籍是超越時空的,只要您愛書,即使是在漫天飛雪的季節,春天也會留駐在您的心中。圖為北京牡丹園的一間書店的內景。記者歐陽 攝/文

  【編者按】

  新年伊始,我們給讀者呈現幾份職工的讀書計劃:有自我素養的雕琢,讓書·人散發出和煦的陽光;有讀書方式方法的探索,讓閱讀更有效率;也有親子閱讀謀劃,讓下一代愛上閱讀;當然也有職業閱讀,對熱愛的行業、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您在新的一年對讀書有規劃嗎?

  汲取陽光 溫暖身邊人

  任蓉華 女,80後,山東省金鳳包裝有限公司職工

  在新年伊始制定全年的讀書計劃,我已堅持5年了。列一份擬購書單、新建一個電子文件夾、騰空書架上的一行格子,僅僅是準備好這些,心裏就有了滿滿的幸福感。

  過去一年,我共閱讀書籍25冊,多為人文社科類圖書,這不僅滿足了自己的求知欲,還讓我成為了身邊人眼中的“知心者”。

  “媽媽,地球的家在哪兒?古代人穿什麼衣服?”我不慌不忙地搬出《給孩子講宇宙》和《中國服飾史》,給兒子大講特講;“華華,我好笨呀,總是幹不好工作。”我把《能力是逼出來的》精要部分灌輸給同事,鼓勵她掌握係統知識體係;“這家沒法待啦,一個個的都要氣死我!”樓下李阿姨心眼小,與家人相處得格外緊張,我用了好幾個周末,講了大半本的《生活心理學》,才讓她摔門而出的頻次由一天兩次改為兩天一次。

  書籍,猶如冬日暖陽。我如饑如渴地從一本本書中汲取陽光,再用它去溫暖身邊的每一個人。新的一年,我的書單仍以人文社科類圖書為主,提升自己,且讓自己和他人更幸福。

  兒子就要升四年級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父母不再像小時候那麼依戀,所以我的書單中必須有“如何與孩子相處”這一類的書。當然,也不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兒子所在學校開設有家長講堂,定期邀請家長分享教育經驗,等我夯實了知識基礎,也就有了底氣與更多的家長探討交流,共同守護好孩子們的成長。

  由于組織架構調整,我所在單位的業務范疇發生了很大改變,同事們無不憂慮重重,所以我的書單中必須有“職場心靈雞湯、業務技能提升”這一類的書。心態,對工作而言尤為重要,我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帶領自己的小團隊順利走出迷茫期。

  我堅持開導李阿姨並獲“成功”的事兒,也不知怎地被傳到了社區居委會。居委會苗大姐專程登門硬是讓我加入她創辦的“家長裏短調解團”,所以我的書單中必須有“人際溝通技巧”這一類的書。原本為李阿姨疏通心結,主要是受不了她屢爆粗口的大嗓門,但現在騎虎難下的我,只能惡補一番溝通甚至談判知識,隨時準備好衝鋒陷陣。

  這世上,最不稀見的是陽光,最需要的也是它。只有發自內心地去感受它,讀懂它,傳播它,才算得上真正擁有它。書籍亦是如此。

  知“入”知“出”,擁抱讀書

  周慧虹 女,70後,中國人民銀行長治市中心支行職工

  新的一年,我準備“換個姿勢”讀書。

  想想,盡管我熱愛讀書,可令我甚感鬱悶的是,2019年讀過的書中有不少與我只不過是“臉熟”: 讀完一部書,約略記得書中人物、個別片斷,對書的來龍去脈、細微精妙,卻終究有些茫然。

  南宋陳善曾言,“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也。”細究起來,我的問題大約就出在“不知出入”。我平時讀書,只是一路往前趕,讀得痛快,但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缺的是慎思明辨,結果不解書中三昧。

  既然找到了問題症結,那就不妨借鑒他人所長,讓自己知“入”知“出”。

  去年,我微信好友中多了一位堪稱“牛人”的書友,她每天讀書、寫公眾號文字,還出版了一本書。她的讀書方法是每本書讀三遍,第一遍從頭到尾初讀一遍,將碎片筆記記在書上;第二遍做思維導圖筆記,只讀在第一遍閱讀時做標記的地方;第三遍是寫讀書文章時,需要寫進文章裏的部分反覆閱讀、領會,只讀對自己啟發最大、自己最看重的部分。“三遍,輸出三種類型的筆記,我的一個讀書流程走下來,一本書基本就被我吸收得差不多了。”這種辦法不乏可操作性,今年再要讀書時,我得有意識地試試,沒準就能“入”得書去。

  “入”得書,還須“出”得來。去年末,單位為每位員工發放了一張某網讀書會的會員卡。該讀書會創始人曾經認為“讀書很苦”,然而如今通過講書學會了讀書、愛上了讀書,並且把引導更多人走進書香殿堂做成了事業。通過聽其講書,我對自己感興趣的一些書有了較深的了解:再找該書來讀,有時確有醍醐灌頂、靈光乍現之效。這位創始人鼓勵讀者閱讀之後,大膽地去講,“你會發現自己在講書的過程中需要旁徵博引,而這種引證來自你現在的知識庫。不斷地積累和練習,會讓你的知識庫越來越豐富,而且所有的知識連接都會逐漸建立起來。”

  在我,今年沉浸式讀書的同時,也要嘗試著找家人、朋友,去微信朋友圈、讀書群中,或開口講一本自己讀過的書,或付諸筆端形成文字與人交流。我覺得,以這樣的“輸出”形式檢驗自己的讀書效果,應該差不到哪裏去。

  和孩子同步閱讀

  楊偉 男,70後,秦川機床集團漢江工具有限責任公司職工

  今年我納入閱讀計劃的有三本書。一本是石黑一雄的《長日留痕》,一本是《毛姆短篇小説選》,還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想再次領受一下路遙的渾厚質樸。另一因素是上初中二年級從來不讀大部頭著作的女兒,在我的鼓動下,終于答應要在寒假期間讀一讀《平凡的世界》。趁她有興致,我在網上又買了一套,並許諾要和她同步閱讀,以便更好地交流。畢竟,書中的艱苦環境對女兒來説是陌生的。一旦讀進去,相信她會入迷。因為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對我來説,寒冬臘月,北風呼嘯,天寒地凍,圍爐讀書,是極好的享受,會覺得格外溫暖。

  三國時有個學者叫董遇,他談到讀書,有“三余”之説:“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相對于生計讀書自然是閒事,用“零余”時間來打發,再合適不過。

  如今生活水準好了,但僅有溫飽是不夠的,冬天的陰霾,需要心靈的陽光去驅散。想起曾經的冬日,暖陽和煦,我坐到樓頂上,邊曬太陽邊看書。更多的時候,我會泡一杯茶,圍爐讀書,鬥室雖小,卻可暢遊日月乾坤。如果是雪花飄飄的夜晚,靠在床上擁被讀書,也是很美的享受。萬籟俱寂,一點熒光,而戶外的北風呼嘯,更襯托了家的溫暖與安寧。

  我希望從這個新年開始,讓孩子拿起“大部頭”,她有寒假,可以集中精力閱讀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然後,逐漸地愛上“大部頭”,愛上讀書。我要上班,自然只能抽空讀,回家後和女兒圍爐共讀。如此這般,不僅自有一番樂趣,而且,盼望,也相信這個“短期”的初始計劃,可以照亮未來之路:即是孩子的,也是我的。

  在我看來,讀書就是旅行。即便是重讀,我也會用心去讀,傾聽女兒的感受。

  讀好鐵路人的書

  孟慶慶 男,70後,哈爾濱工務段職工

  新年伊始,整理書櫃時發現了兩本報告文學:《青藏鐵路》《守望天路》。這兩本書早先粗略地翻過,前者是2006年青藏鐵路開通之際付梓發行的,後者是2016年青藏鐵路通車運營十周年的時候,幾位鐵路作家在重走青藏線實地採風後的合力之作。

  因為工作關係,我經常需要乘坐火車奔波在路上,我喜歡在火車上閱讀,旅途枯燥難捱,正好用讀書來消磨時光。讀書累了,可以欣賞車窗外的景色。一望無際的草原、莽莽蒼蒼的林海,夕陽染紅的山巒,朝霞映襯的濕地……都是讓人心曠神怡的美景。路上的閱讀,會讓人更多幾分思考和感悟。時空流轉,鐵路已經步入到高鐵時代,車上的讀書時間少了,多了“幸福的煩惱”。

  雖然如此,然而鐵路厚重的歷史、沿線美好的風景以及鐵路人的精神風貌,無不是宏篇巨制。正因為這樣,作為“鐵路人”,當再次看到這兩本書的時候,心中涌起了對那些人、那些事的心緒。

  所以,今年,我給自己訂的閱讀計劃是好好讀一讀反映鐵路和鐵路人的書,首先就從讀完這兩本講述青藏鐵路的書籍開始,這不僅是“職業閱讀”,也有傳統精神的學習和承繼。如今,我離開了一個工作過9年的工程建設單位,開始了相對固定的工作和生活。在過往9年的那些個日子裏,我走過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鐵路的歷史遺跡,也對背後的人文歷史和滄桑往事有所了解,我曾在濱洲鐵路穿越大興安嶺的百年隧道中徒步走過,在博林鐵道線旁的侵華日軍飛機場的遺址上流連過……

  作為一名閱讀者,看到反映鐵路和鐵路人的書籍,我總想著自己對之能夠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行業的發展歷史和人文往事。因之,在新的一年裏,深入、有計劃地了解鐵路,講好鐵路故事,對我來説,也是很好的閱讀選擇。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勉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38719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