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京密引水管理處溫泉管理所三院閘工作人員黃英宗—— 10年守水人 堅守最後除夕崗
2020-01-25 10:46:56 來源: 北京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黃英宗曾經一晚上報了37次水位

    提閘放水從來都是黃英宗自己搞定

    “看魚”觀察水質是黃英宗每天的工作

    昨日是大年三十,早上8點,京密引水管理處溫泉管理所三院閘工作人員黃英宗就像往常一樣,巡視在團城湖畔。先是打開有著幾道巨型耙齒的清污機,將河道裏的漂浮物卷上來,再對著河道上藍白相間的水尺,認真記錄下水位……

    位置特殊 被稱為“定海神針”

    黃英宗工作的三院閘,地理位置頗為特殊,處在玉泉山腳下、頤和園旁,作為團城湖調節池的第一道閘站,它不僅是普通性質的閘站,它還背負著監測整條輸水動脈水質情況的重任。而黃英宗就被稱為三院的“定海神針”。

    原來,三院閘本來人員就少,而和黃英宗搭班的同事身體不好、家裏老人又需要照看,于是黃英宗便主動承擔起了全部的值班任務,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駐守在這裏,什麼 “五一”“十一”“春節”這些重大節日,他都堅守在團城湖畔。“我是1991年從部隊復員轉業到京密引水管理處的,2010年5月到了三院閘,快10年的時間,就都奉獻給團城湖了,3公里的巡湖路我每天至少早晚各走一個來回,一年下來就是2000公里,一草一木都在我心裏了!”黃英宗説。而據溫泉管理所副所長陳希成介紹,因為長年走路,黃英宗膝蓋半月板損傷嚴重,但為了不耽誤工作,拖到去年才去做修復手術,“還是部隊生活的磨煉,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能從他身上感受到濃濃的軍人氣息。”陳希成還指著高臺上的閘機説:“提閘放水,因為是要手工搖,我們想著黃師傅是老同志了,就總打電話問要不要派兩個年輕人,但十之八九黃師傅都説自己能搞定。”原來,三院閘提起放下都需要像裝卸車輪一樣,手動搖,搖三圈可以抬高1釐米,“要是提閘70釐米、90釐米,可得不少力氣!”

    每天“看魚” 時時監控水質變化

    昨天上午10點,在巡視完河道,黃英宗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看魚”,看的可不是啥觀賞魚,而是大名鼎鼎的醫學用魚——青鳉魚。只見黃英宗打開一個標記為“水質線上生物安全預警係統“的高櫃的櫃門,露出8根粗大的玻璃管,每個玻璃管內都有四條全身透明、長約2釐米的小魚在悠哉地遊動著。“這種青鳉魚,因其對水質極其敏感,就被我們當成預警員。要看它的生存動態,就能知曉水質的狀況。”黃英宗解釋道,水質稍有污染,青鳉魚就會焦躁地亂竄。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感測器跟蹤拍攝,並通過三維數據傳到電腦裏進行分析。如果小魚遊動的路線異常,儀器就會報警,啟動人工檢測。“你看,上面的電腦螢幕顯示著水質安全,小魚遊得也悠閒,説明水質沒問題!”

    南水進京 曾一晚報37次水位

    隨著南水進京,團城湖現在既承擔著向郭公莊水廠、第十水廠、黃村水廠等正向供水的任務,又有向密雲水庫反向供水的職能。同時,調水指標也越來越精細,因此,調水命令一來,黃英宗就得時不時報水位,經常夜裏不得休息。而在大年三十,黃英宗也是該調水還是要調水。他説,最頻繁的時候,20分鐘一報水位,一晚上報了37次,“那是2016年7月20日那場強降雨,為準確掌握雨水情況,我每隔20分鐘需要冒雨觀測一次水位,同時又要一次次將水位變化數據上報到所裏和防汛辦。雨衣早就不頂事兒了,我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去團城湖巡視一圈,真的是在雨中一路小跑,回來再繼續測報水位,還要不時操作清污機清理雜物,以保供水正常,就這樣來來回回從中午11點30分到淩晨4點30分,我就沒消停過。”黃英宗回憶説。

    走進黃英宗的辦公室,一籃子瓜子、一籃子水果,顯示著年味兒,而説起除夕怎麼過年,黃英宗有些激動,“3月17日我就正式退休了,所以今晚我們一家人都會到我這兒來過年,陪我站好最後一班崗。”

    一旁的陳希成表示,黃師傅最大的遺憾就是家人生病時無法陪伴,“他母親多次下達病危通知書,黃師傅卻無法經常陪在病床前,每次急匆匆去,又含著淚急匆匆回。現在已是三代同堂的年紀,也無法騰出時間陪著孫子去趟遊樂園,甚至是公園,只能看著家人發來的視頻。退休後,願他可以好好陪陪家人了!”(記者  解麗 郝羿) 

+1
【糾錯】 責任編輯: 彭嘉靖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543911255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