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耕田謠”到“脫貧苗”——山歌聲裏説産業
2020-07-02 10:26:5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昌7月2日電(記者袁慧晶 閔尊濤)“開荒田,開荒田,大家努力開荒田,多種雜糧和蔬菜,增加農村生産呵。外呀外子喲,農民生活日增高……”半個多世紀前的贛南山歌《耕田謠》,歌唱的是老表們幹勁十足搞生産的景象。如今老表們幹勁依舊,生産的內容卻得到了極大豐富。

  江西省興國縣長岡鄉石燕村,邱福生在兔棚忙碌。

  江西興國縣長岡鄉石燕村的邱福生是當地孩子們口中的“兔叔叔”。他每天早上六點就會來兔棚“打卡”,給棚裏一千多只兔子準備飼料和山泉水。“現在天熱,飼料只能一天一天地加,不然沒吃完會長霉青,兔子吃了要鬧肚子。”

  誰能想到,擺弄起兔子來總是樂呵呵的他,幾年前因為意外雙腿骨折,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生活也一度陷入困境。

  2018年選擇養兔子後,邱福生在扶貧幹部的幫助下獲得了係列扶貧政策,熟練了技能、熟悉了市場、暢通了銷路,當年就實現了脫貧,還把家裏蓋了十來年只裝修了一層的老屋又裝修了一層。

  這正如今天的贛南山歌中所唱:“油茶臍橙果業興,奶牛肉兔好賺錢。雨露培訓學技術,脫貧效益成倍翻……”山歌傳唱群眾心聲,從舊山歌到新山歌,變的是人們傳唱的內容,不變的是黨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當年蘇區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然實現。

  今年4月26日,江西興國、于都等最後7個貧困縣宣布全部摘帽,標誌著江西基本擺脫區域性整體貧困,作為江西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贛南老區舊貌換新顏,邁入高品質發展快車道。

  在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于都縣,曾經大家眼中的副業——蔬菜,如今已成為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主業。

  江西省于都縣禾豐鎮陂角村,謝來龍在蔬菜大棚裏忙碌。

  沿著寬敞的瀝青馬路進入禾豐鎮陂角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田間地頭一座座現代化的蔬菜大棚。在一個10畝的蔬菜大棚裏,貧困戶謝來龍正帶著2位村民在自家地裏忙著摘苦瓜。

  “我們早上6點就起來了,要趕在10點半之前將這些採摘上來的苦瓜裝車運往贛州市區。”謝來龍説,現在每天都能摘800斤到1000斤苦瓜,企業來地裏收購,每斤能賣到2.2元。

  摘完黃瓜摘苦瓜,種完黃瓜種豆角,蔬菜一茬接一茬,收入一年勝一年。謝來龍去年8月開始承包村裏蔬菜大棚,到年底光這個大棚就拿到了4萬多元收入,預計今年收入將超過10萬元,這是謝來龍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更難想像的是,就在幾年前,我們這些地裏還長滿了比人更高的草。”站在蔬菜大棚裏的陂角村黨支部書記劉海鵬感慨地説。

  地處贛南山區的陂角村,多沼澤、土坡、沙地,田畈間落差大,是典型的“跑肥、跑水、跑土”的中低産地。

  “不是旱,就是澇, 靠天吃飯作田難。耕作粗放産業單,生活艱辛苦中煎。”當地群眾如此傳唱曾經的貧困現狀。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和謝來龍一樣,大多數年輕勞動力只能選擇外出務工,村裏土地基本都撂荒了。

  2017年下半年,縣裏出臺了蔬菜産業發展政策。看到機遇的劉海鵬和村幹部,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宣傳和動員,最終全村560戶村民一致同意進行土地流轉。

  2019年1月,開展了高標準農田建設之後,村裏引進了兩家龍頭企業,700多畝的蔬菜大棚很快建了起來。

  從“輸血”到“造血”。企業返租大棚、免費提供種苗、技術培訓、統一銷售,通過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農戶得以共用産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全村89戶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合作社、在蔬菜基地務工、承包種植等多種方式參與蔬菜産業。

  “曾經的邊緣落後村,如今成了蔬菜産業大村。”劉海鵬説,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9萬元。

  陂角村産業脫貧之路是整個贛南地區産業發展的縮影。

  “撫今追昔看變化,扶貧開發幸福來。山鄉一片新天地,生活美滿日子甜。”如今新山歌所傳唱的,正是當年舊山歌所描繪的美好生活向往。(視頻記者:孫楠 羅晨)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869112618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