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吃不上菜到種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區脫貧致富見聞
2020-06-14 08:49:50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文互動)(1)從吃不上菜到種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區脫貧致富見聞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綿壤農旅基地,村民在播種蔬菜(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高健鈞 攝

  新華社成都6月14日電  題:從吃不上菜到種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區脫貧致富見聞

  新華社記者 高健鈞、張超群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達日村村民仁青巴家後面的蔬菜大棚裏,2畝小白菜長勢旺盛,再過幾天就可採摘銷售了。他帶記者參觀自家蔬菜大棚時,不禁發出感慨:種菜竟讓他成了村裏的增收“大戶”,幾年之間就致了富。

  “十年前,這些菜都沒見過,更想不到靠種菜賺錢。”仁青巴説。

  壤塘縣地處阿壩州西部,屬于典型的半農半牧藏區,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今年2月摘掉“貧困帽子”前,壤塘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該縣傳統農作物以青稞、馬鈴薯為主,長期以來,當地百姓吃菜難、吃菜貴,偏遠牧區甚至無菜可吃。

(圖文互動)(2)從吃不上菜到種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區脫貧致富見聞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綿壤農旅基地,村民在播種蔬菜(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高健鈞 攝

  “當地飲食結構單一,主要是糌粑、肉類,百姓維生素攝入嚴重不足。”壤塘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經作站站長何德斌説,“從外地運輸蔬菜成本大,只好想辦法讓他們自己種。”

  2012年,壤塘縣開始推進“菜園子”項目建設,引導農牧民在自家院子裏種菜。

  壤塘縣熱不卡村牧民三木洛記得十分清楚,“菜園子”剛開建時,大家不相信地裏還能長出見都沒見過的菜。但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不僅長出多種多樣的蔬菜,品質還很好。

  隨著蔬菜種植的推廣,近年來,四川部分高原藏區牧民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餐桌逐漸豐富起來。

  阿壩州阿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自然條件惡劣,記者抵達縣城當天就遭遇一場冰雹,氣溫驟降。

  阿壩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水務局高級農藝師張文富介紹,與壤塘縣一樣,阿壩縣沒有種菜吃菜的傳統。

(圖文互動)(3)從吃不上菜到種菜增收——四川部分高原藏區脫貧致富見聞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達日村村民仁青巴(左)與壤塘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經作站站長何德斌在觀察蔬菜長勢(6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高健鈞 攝

  “但近幾年阿壩蔬菜種植産業發展迅速,‘瓢兒菜’、小白菜、蓮花白等蔬菜成為餐桌上‘標配’。”張文富説。

  在阿壩縣阿壩鎮五村一個蔬菜種植基地的大棚裏,記者看到七八個當地居民正在採摘青椒。阿壩縣原上草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祖東介紹,該蔬菜基地共550畝,每年可生産50多噸、十幾種蔬菜。

  “生産的蔬菜主要供應阿壩縣城及周邊鄉鎮,由于運輸成本低,菜價不貴,百姓都吃得起。”張文富説,如今阿壩縣蔬菜種植面積近2.5萬畝。

  壤塘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副局長王興説,高原蔬菜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已成為精準扶貧、脫貧奔小康的抓手。

  “以前種青稞一畝收入只有五、六百塊錢,而甘藍等蔬菜一畝收入能上萬元。”仁青巴説,2019年,他種植、銷售蔬菜的收入近20萬元。

  “高原地區土壤、水、空氣沒有污染,對發展中高端有機生態蔬菜産業來説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正引入大型農業企業,讓當地蔬菜‘走出去’,讓更多百姓富起來。”王興説,2017年壤塘縣建成産業基地8個、油菜加工企業2個。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北京消費季 繁榮“夜經濟”
芒種時節麥收忙
芒種時節麥收忙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探秘徽墨傳統制作工藝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四川滎經:修復茶馬古道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1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