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國首次在太空驗證3D列印技術
2020-05-09 16:23:1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29廠研制的太空3D列印係統在地面進行試驗。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供圖(陳袁攝)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全曉書 喻菲)一臺由中國自主研制的“復合材料空間3D印表機”及其在軌列印的兩個樣件8日隨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返回東風著陸場。

  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

  5月7日1時58分,這套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29廠研制的太空3D列印係統全面完成預定任務,飛船下傳的圖像顯示兩個樣件列印成功,清晰可辨。研究人員還將對返回的印表機和樣件開展進一步性能檢測和綜合評價。

  太空3D列印係統在軌列印的樣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供圖(陳袁攝) 

  據介紹,碳纖維一直是航空航太應用廣泛的輕質高強材料,連續碳纖維對于復合材料的性能提升具有顯著意義。本次3D列印的兩個樣件均實現了碳纖維的長絲連續,為未來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的應用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指出,這套列印係統還實現了全部流程無人參與、自動控制。

  太空3D列印係統在軌列印的樣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供圖(陳袁攝)

  國內外已有的微重力3D列印研究均有人參與、有人控制、有人管理,設備啟動、加熱、列印等環節工作異常時可以人為幹預。此次空間試驗無人參與,係統自身完成全部預定任務,其結構機構、運動控制、電源照明、攝像監控等研制經驗將為後續太空3D列印任務提供重要的技術參考。

  同時,本次試驗還實現了微重力環境對3D列印成型機理的全面驗證。

  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29廠研制的太空3D列印係統在地面進行試驗。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供圖(陳袁攝)

  空間3D列印與地面3D列印不同,最重要的差別來自微重力環境對列印過程的影響,為此國內外採用失重飛機進行拋物線飛行試驗,但是一個拋物線周期僅能提供20秒左右的微重力環境。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指出,此次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可以提供較長時間的微重力穩定環境,不僅可以考察材料成型工藝,也可以同時檢驗列印係統結構機構的可靠度、運動的精度、成型的品質。

  隨返回艙一同返回的3D列印樣件能夠直觀展示微重力對材料、結構機構、控制、成型等影響,其經驗和成果更適合推廣到艙外和大型結構在軌建設中。

  此外,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還搭載了世界首個基于金屬3D列印技術的立方星部署器。

  由星眾空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立方星部署器進行地面加速度試驗。星眾空間供圖

  該部署器由中國商業航太公司星眾空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制。部署器連接立方星與運載工具,部署器能否保證發射過程中減振、準確釋放並輸出分離信號以確認分離時刻,是決定立方星發射成敗的關鍵。

  本次飛行驗證了3D列印的新型部署器的結構強度、材料性能和空間環境適應性。“3D列印制造的部署器,重量為傳統機械加工産品的一半,加工周期從過去的幾個月縮短為一個星期,領先于傳統加工方式。3D列印技術在航太領域的應用前景將越來越吸引人。”星眾空間首席運營官白瑞雪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垃圾分類在社區
北京:垃圾分類在社區
三峽水庫持續騰庫防汛
三峽水庫持續騰庫防汛
樂享“五一”假期
樂享“五一”假期
倫敦亮燈致敬醫護人員
倫敦亮燈致敬醫護人員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1091125962502